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居于主导地位。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水稻种植。2006年,水稻种植面积2929.5万公顷,占全国谷物种植面积的30%;稻谷总产量18257.2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0%,居世界第1位。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复杂,耕作栽培制度**细,生产环节**多,季节性**强,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农民劳作**辛苦。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生产方式,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水稻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而且可节本增效,采用机械栽植和机械收获比人工作业每公顷平均节省成本750元,减损增产1000公斤以上。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对稳定水稻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水稻机收和机插秧技术难题实现了突破,水稻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2006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40%,其中,水稻耕整地机械化水平为65%,栽植机械化水平为9%,收获机械化水平为38.8%。当前,水稻生产机械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发展态势良好,表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关键环节机械化装备与技术趋向成熟,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水稻生产主要环节,特别是收获和栽植环节机械化技术问题基本解决,装备可以满足生产作业的需要。收获机械化形成了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两种模式,全喂入
联合收割机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发展迅速,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2006年,全国稻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到50.5万台,机动割晒机拥有量63.8万台。新增水稻机收面积170.2万公顷,连续3年增长幅度都在4个百分点以上,发展**快的江苏省水稻机收水平已达到89.4%。机械化栽植形成了机插秧、机直播、机浅栽三种模式。机插秧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发展主流,机直播及机浅栽在适宜地区有一定发展。2006年,机插秧面积占水稻机械栽植面积的73%,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机插秧,水稻
插秧机拥有量达到11.2万台,新增机插秧面积53.3万公顷,发展速度快,势头猛,潜力大,发展**快的黑龙江省栽植机械化水平已达到68%。
第二,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发展,逐步趋于完善。一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大户、专业性服务组织及农机经纪人队伍快速成长和壮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二是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从机收逐步向机耕、机播、育插秧拓展,并在跨区机械插秧上取得了成功经验。三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从单项服务发展到全面、全程承包服务,形成了有组织的跨区作业市场和区域作业服务市场。四是跨区作业的规模逐步扩大,带动了维修服务、配件供应、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迅速发展。
第三,各个区域全面启动,呈现竞相发展的格局。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格局可划分为双季稻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西南稻区和北方稻区四大板块。总体上看,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和北方稻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较快。2006年,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6.1%和29.7%,机械栽植水平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3%和72.1%,机收水平全国**高,发展速度**快,2006年比2000年提高37个百分点。北方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分别占全国的15%左右,机械栽植水平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36.3%和43.8%,机械栽植水平全国**高。双季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40%左右,机收水平达到26.7%,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机械栽植水平0.9%,开始起步,发展潜力巨大。西南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5%左右,机械栽植水平和机收水平分别为3.5%和11.8%,虽然机收水平全国**低,但发展需求旺盛,2006年重庆市机收水平比上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总体上看,虽然各地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基础和条件各不相同,但近几年都呈加快发展的势头。
当前,制约和影响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地方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不明确,示范推广投入不足、力度不够。二是机械装备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矛盾,适应杂交稻、超级稻生产机械化和免耕栽培机械化发展需要的新机具研发与创新不足,不能满足杂交稻和超级稻大面积种植的需要。三是机耕道路、小型机电提排灌设施、机械维修网络等基础设施薄弱,直接制约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二、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思路与目标
现代农艺技术与农业装备技术互促共进,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高效、低耗、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条件,农艺技术只有通过农业机械化技术载体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和普及。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国家,高性能水稻栽植和收获机械广泛应用,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均已达97%以上,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高。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后,水稻生产机械化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全程化、加速化的发展态势,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加速推进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是发展水稻生产,推动水稻主产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发展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经济有效的方针,以水稻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栽插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为着力点,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农机与农艺相配套,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栽植环节重点发展育插秧机械化,主要通过政府支持,加强技术培训示范,完善技术体系,以点带面,梯度推进。
——收获机械化主要通过市场拉动,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创新服务模式,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借助跨区作业和区域内规模化服务等形式快速推进。
——在有条件的地区,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推进烘干机械化。
(二)发展目标
2010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水稻收获机械化问题基本解决;2015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水稻栽植机械化问题基本解决,部分地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2020年,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区域发展重点
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以田间集约化育秧技术为主,大力发展机械插秧,适宜地区发展机械直播。插秧机械由手扶插秧机逐步向四轮高速插秧机发展。推广高性能联合收割机,逐步发展机械烘干。全区域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双季稻区,在发展机收的同时,大力推进栽植机械化,重点解决多季稻晚稻机械栽插和深泥脚田联合收获问题。丘陵山区主要发展小型耕整地、插秧、收获机械;平原地区发展大中型耕整地、插秧、收获机械;在山区和深泥脚田地区应采用简易联合收获或分段收获方式,发展小型联合收割机、割晒机和脱粒机;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发展机械烘干。
西南稻区,以提高收获机械化水平为突破口,同时加强水稻栽植机械化培训示范与推广。重点解决山地和小田块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问题,发展中小型耕整机械、手扶式插秧机械。推广分段收获技术,发展小型割晒机和脱粒机。有条件的地区推广联合收获和机械烘干。
北方稻区,大力推广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提升收获机械技术水平,积极发展机械烘干,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向产前、产后延伸,推进稻谷产业化发展。北方稻区中的东北稻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加速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政策建议
(一)持续加大对水稻生产机械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
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水稻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购置补贴力度,将育秧播种机列入购机补贴范围。鼓励地方财政累加补贴,集中财力提高水稻栽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实行区域性差别补贴,加大贫困地区、血吸虫重疫区农民购置水稻生产机械的补贴规模和比例。财政补贴重点向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倾斜,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和农业经营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加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示范推广与培训
设立专项资金,在全国建立一批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不同区域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开展以机插育秧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宣传和推广,发挥引导、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推动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
(三)强化水稻生产机械化装备技术创新
组织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基础研究和关键装备的科研攻关,研发免耕栽培播种机械、高效水田植保机械、超级稻栽插和收获机械。进一步完善与机插秧配套的低成本、标准化育秧技术,提高育秧播种机均匀度。推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产学研推相结合,集成、配套和示范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加强水稻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
将农村机耕道路、农机场库棚、中小型农村机电提排灌设施建设纳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在不同区域建立高性能水稻生产机械维修中心等,为加速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
(五)积极培育水稻生产机械化服务市场
以推进服务产业化为核心,培育机插秧合作社、机械收获作业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加强信息服务和组织协调,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优势互补,以机具的高效利用和共同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等水稻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推行机具“走出去”跨区作业的发展模式;在西南稻区等水稻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采取“引进来”与自主培育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借力加快发展。
发表于 @ 2008年04月18日 15:13: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