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广泛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2697.1万公顷,总产量14.4万吨,分别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6%和粮食总产量的30%。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玉米总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0%。在我国,玉米粮经饲兼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力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不仅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有效争抢农时,而且可以确保农艺措施到位,提高高玉米产量,实现玉米生产节本增效。机械化精量播种每公顷可以省种45斤左右,增产15%~20%。机收每公顷可减少损失3%-5%,平均节约成本225元左右。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在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新起点,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玉米生产机械化迎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玉米耕整地、种植和田间管理等环节机械化问题基本解决,机收加快突破,社会化作业服务市场开始启动,玉米生产机械化正呈现加快发展势头。2006年,全国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8%,其中,机耕水平达到59.4%,机播水平达到 58.7%,机收水平达到 4.7%。分区域来看,北方春玉米种植区目前机播水平**高,达到79.4%,基本上实现了播种机械化,机收水平4.7%;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机播水平为58.2%,低于北方春玉米区,机收水平达到7.0%,发展**快,水平领先;南方山地丘陵玉米种植区,机械化播种、收获正在起步。总体上看,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表现出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第一,技术装备进步明显。玉米耕整、播种机械基本成熟,已广泛推广应用。收获机械基本定型,形成了悬挂式、自走式和玉米割台等三种机型,目前悬挂式
玉米收获机可靠度达到95%以上,基本上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成为主导产品,具备了推广应用的条件。
第二,机收成为发展热点。近年来,玉米收获机械和机收作业供不应求,农民购机、用机热情空前高涨,玉米收获机械化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亮点。目前,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中的山东、北京、河北、天津,北方春玉米种植区中的新疆、黑龙江、内蒙、山西已进入推广阶段,机具基本定型,发展势头强劲;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中的安徽、河南、江苏,北方春玉米种植区中的陕西、宁夏、辽宁、吉林、甘肃处于示范推广阶段,基本确定应用机型,示范推广工作开始启动。
第三,政策带动效应明显。从2006年开始,农业部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山东、河北两省,开展了玉米收获机械补贴试点,推动了两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快速发展。2006年,山东新增玉米收获机4300台,机收水平达16.8%,其中,淄博市、东营市超过50%。2007年,玉米收获机械补贴试点扩大到9个省、市、自治区,全国新增玉米收获机近万台,为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市场趋于活跃。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各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区域特点的玉米机械化生产服务模式,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作业大户等各种作业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提供机播、机收、秸秆处理等环节的单项或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玉米收获机械跨区作业市场开始启动,机手作业收益显著。2007年全国有近1万台玉米收获机投入跨区作业。山东省玉米跨区机收市场已经形成。
当前玉米生产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机收瓶颈尚未完全突破,成为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主要因素。二是农艺农机不协调。各地玉米种植模式复杂,多样化的种植行距和套作模式制约了机械化发展。三是示范推动力度不够。国家和地方用于玉米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投入较少。四是技术创新滞后。玉米收获、免耕播种等机械基础研发滞后,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适应性、可靠性有待提高。
二、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思路与目标
美国、德国、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国家在上世纪50、60年代基本实现了玉米生产机械化,并向机具大型化、作业多功能化发展。近年来,我国玉米消费呈刚性增长,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发展势头看好,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成为发展玉米生产的迫切需要。
㈠发展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方针,按照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强化服务、梯度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农艺农机结合,重点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稳步提高玉米播种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
——农机农艺互动。有针对性地开发、推广适合不同区域需要的机具,同时逐步推动玉米种植标准化,适应机械化生产。
——社会化服务促动。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作业、跨区作业服务,提高玉米生产机械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梯度推进带动。率先发展黄淮海夏玉米区,积极发展北方春玉米区,有条件地发展南方山地丘陵玉米区的玉米生产机械化。
——多项技术联动。将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与保护性耕作、“一增四改”和饲料青贮加工等技术措施结合,在机具开发上,实现大中小型相结合,专用兼用相结合。
㈡发展目标
2010年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2015年达到60%以上;2020年达到70%,主产区解决收获机械化问题,基本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
三、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政策措施
㈠加大玉米收获机械购机补贴力度,突破玉米机收瓶颈
把购机补贴作为推动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直接的抓手,扩大中央补贴资金实施范围,提高补贴额度。将北方玉米种植区和黄淮海玉米种植区全部列入补贴范围,在南方山地丘陵区有选择的进行补贴试点。重点补贴农机大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鼓励地方资金累加补贴,支持、引导各种渠道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瓶颈创造良好条件。
㈡推动玉米种植制度改革,为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
切实落实玉米生产发展“一增四改”措施,积极推动套种改平播,实施规范化种植,实现播种、收获机械化作业,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
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示范推广工作
在玉米主产区,以玉米机收示范推广为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基地,通过强化技术宣传、培训和使用指导,引导农民积极应用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黄淮海玉米种植区和北方玉米种植区重点开展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南方山地丘陵种植区积极进行机播和机收试验示范。
㈣强化组织引导,培育玉米机械化作业市场
建设玉米收获机械化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玉米机收供求信息;加强玉米收获机械化跨区作业的组织调度、技术培训和维修服务,开展玉米收获机产品选型鉴定和作业质量跟踪调查,提高玉米机收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㈤加强技术创新,提升玉米装备技术水平
支持玉米装备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基础研究;研发青贮收获、茎穗兼收、玉米小麦兼收等专用或多功能机具,以及玉米免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具、高效植保机具、适应山地丘陵地区的机具。加强产学研推结合,开展玉米生产机械化种植模式研究,促进技术的熟化和成果的转化。
发表于 @ 2008年04月18日 16:17: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