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报告
小麦是世界性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近40%人口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小麦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2006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到2 345万公顷和10 447万吨,总产量和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小麦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成为小麦生产发展的技术支撑和重要物质基础。进一步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对于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速度**快,水平**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近78%,主产区已达90%以上,正向更高水平发展。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关键环节装备成熟可靠,能够满足小麦生产机械化需要;二是技术路线清晰,农机与农艺结合紧密,技术普及程度很高;三是作业服务产业基本形成,跨区作业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特征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以小麦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途径,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小麦生产机械化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部分环节和区域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小麦耕整地、种植和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较高,植保、秸秆利用和烘干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秸秆还田机械化水平低于30%,小麦机械烘干水平不足5%。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等小麦主产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90%以上,而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等省(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都低于20%。
(二)装备结构有待优化。小麦机械化生产以小型和单一功能的机具为主,通用型和复式作业机械较少,老旧、高耗能机具较多,部分机型急需更新换代。
(三)机械化技术水平有待提升。铧式犁翻耕、常量播种、大水漫灌等仍然是小麦机械化生产中的主要作业方式,保护性耕作、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节水灌溉和秸秆综合利用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机械化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小麦机收市场开始饱和,燃油价格和人工成本逐年上升,机手作业效益下降。作业信息和机器维修等服务滞后,作业秩序有待改善。机械播种、植保和烘干等专业化和规模化服务发展速度不快。
二、小麦生产机械化面临的新形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战略的实施,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步提高,优势产区趋于集中,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小麦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趋势显著,逐渐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方向发展,我国小麦生产机械化正处在一个历史发展的新起点。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对小麦机械化生产提出了新要求。在小麦生产中,大肥、大水和大播量的生产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生产资料浪费严重;耕整地以铧式犁翻耕和旋耕为主,形成犁底层,不利于蓄水保墒;秸秆田间焚烧,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迫切需要大力推广节本增效环保的机械化技术,促进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
(二)小麦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趋势给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新机遇。“十五”以来,优质专用小麦在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快速发展,2007年夏收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1.6%,优质率达到61.6%。农户连片种植和订单生产面积扩大,混种、混收和混贮等现象逐渐改变,统一供种、耕作、播种、管理和收获等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和服务组织购置使用高性能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为全方位和深层次推进小麦生产机械化提供了新机遇。
(三)小麦生产比较效益低给机械化生产带来了新压力。近年来,小麦生产中化肥、种子、农药和燃油等费用增幅较快,与玉米、水稻相比,农户种植小麦比较效益**低。小麦机械化水平**高,受燃油价格上涨影响**深,不断攀升的燃油价格,导致小麦生产机械作业费持续上升,成为制约机手社会化服务和农户使用农机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据调查,2007年我国小麦亩均机械作业费占小麦生产总成本的1/6,达到70.1元,比2003年上涨了40元/亩,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成为进一步发展小麦生产的重大课题。
三、小麦生产机械化发展战略
(一)发展思路
新形势下,我国小麦生产机械化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总体要求,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以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为重点,大力推广节约型、效益型和环保型机械化技术,推动小麦生产机械化向田间管理、秸秆综合利用和产后烘干等环节拓展,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的技术水平、社会化服务质量与效益,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小麦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国小麦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80%,田间管理、秸秆还田、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械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到2020年,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节约型、效益型和环保型机械化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区域发展重点
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等小麦主产区,围绕保护性耕作,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的节约型、效益型和环保型机械化技术,逐步实现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主要推广大中型
拖拉机、深松机械、精少量免耕播种机械、高效植保机械、高性能联合收获机械、
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和烘干设备。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围绕中低产田改造,发展保护性耕作和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重点推广土地平整、坡改梯田、集雨灌溉、机械深松、行走式节水播种、免耕播种和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
西南山区和丘陵地区立足于突破关键生产环节,加快提高机械化水平。主要发展
微耕机、中小型播种机、背负式轻便高效植保机具和小型收获机械等。有条件的地方推广联合收获机械。
四、进一步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扶持和引导。按照“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牢固,作业收益稳定”的思路,组织和引导好小麦跨区收获作业,做好油料供应、信息发布和秩序维护等公共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
联合收割机公共维修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小麦生产机械耕整地、播种、田间植保、收获和烘干等专业服务组织,推广订单作业、一条龙、系列化和区域内规模化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提高小麦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二)试行农机作业补贴。开展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对土壤深松、土地平整和秸秆直接还田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的农机作业项目,进行作业补贴,促进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小麦生产机械的更新换代。建立老旧和高耗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偿制度,逐步淘汰老旧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发展多功能、高效、节能型小麦生产机械,优化小麦生产装备结构。
(四)加强小麦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户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投资投劳,在小麦主产区开展田地综合整治,促进集中连片种植,加强农业机械场库棚建设。西北地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西南地区加强机耕道路建设,积极为机械化生产创造基础条件。
(五)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旱作节水、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综合利用、秸秆捡拾打捆和烘干等节本增效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促进技术的配套集成和示范推广。
发表于 @ 2008年04月18日 16:30: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