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政府应该更多的去体谅企业。在目前多重困境之下,企业的生存空间不断的被压缩。我们需要一个过程去引导企业转型,去让它升级或者迁移。但是,短期内药太猛,企业就难以承受得下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农机工业获得了大发展,但与此伴随的是,生产成本也不断提升,制造业尤其是低端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生存危机。尤其像一些外贸依存度比较高的沿海城市更是如此。近几年,出口退税的逐步降低,加大了出口成本;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加大了外贸结算成本;**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升,提高了用工成本;原材料的不断涨价,增加了产品成本;加工贸易政策的紧缩,增加了出口难度;“两税合一”增加了缴税成本;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高了管理成本;社保、劳保标准的提高和严格执行,提高了人力资源成本;排污、绿化等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当然这是必要的),增加了环保成本;各种收费(如工会费、圩堤费等),也增加了企业成本。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出口订单减少,使企业倍感生存压力。
特别是****,由于大量寻租的存在,进一步缩减了农机企业的利润,扰乱了企业的经销商体系,企业的销售权进一步被某小一小撮人把控,今年不少农机企业生活在水深火热危困之中。
办一个企业是很艰难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企业解解套、松松绑,给企业留点理解政策、调整方向、应对变化的缓冲和时间,就会迎来企业和政府的双赢。
地方应该在自己的空间里,给地方的企业以扶持。在宏观政策松动的时候,就应该给本土的外资或者民资企业以喘息的机会。
因为企业面对的困境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上的上升,所以,地方企业如果能够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或者以减免税费的方式来给予奖励,就是对企业的**直接有效的关照。在政府可控的地方给予优惠,企业转型了对地方也有好处,这是企业和政府的多方共赢。
发表于 @ 2008年06月03日 16:0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