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论道

天下一家,有啥说啥,农机就大。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胡伟论道>>风论>>

从菜篮子看农机推广的成就收藏

(纪念改革30周年征文)
胡 伟
(天津市农业机械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角。改革开发以前,“以粮为纲”喊得震天响,可是老百姓依然饥肠辘辘。改革开发之后短短几年,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生产迅猛发展,在很短时间里解决了撑饱肚皮的问题,13亿人吃饭问题的解决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在初步温饱解决之后,人们发现,菜篮子任然空空,如何丰富我们的餐桌成为新的课题。抓副食品生产提上议事日程。还记得80年代,哈尔滨出了一位抓豆腐的副市长,一时声闻天下。此豆腐在现在算不上什么问题,甚至想不出还能成为问题。而当时的确吃不上。由此可见副食品的匮乏。
80年代初的天津,打酱油需要用老瓶子换,火柴要用副食本买,大白菜要凭副食本,家家都有一个副食本,不少零七八碎的副食、调料什么的都要用上这个要命的“本”,说到底还是物质稀少,供应匮乏。
农机推广在天津与农机事业发展同步,然而真正兴旺发展,还得从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开始。1979年,天津农机科技工作者从一个简单的养鸡笼开始了新的农机推广振兴之旅。1979年率先在我市开始研究的农户笼养鸡技术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课题,从1982年起在全国进行推广,并在天津设立了全国养鸡机械化联络中心。到1984年,这项技术推广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推广各种笼养设备及机械18万台套,笼养蛋鸡1600万只,取得经济效益7.3亿元。简单的养鸡笼开始了农户机械化养鸡的进程,颠覆了农户千百年来散养的习俗,时蛋鸡饲养量、产蛋率骤然提升。使鸡蛋从寻常百姓家的稀罕之物变成了寻常菜肴,功不可没。为此,农户笼养鸡技术推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开农机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先河。
农户笼养鸡技术推广取得斐然成绩之后,在市民菜篮子不断丰富的进程中,农机推广的元素就与日俱增。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
天津号称九河下稍,河网交错,但是市民就是吃不上鲜美的鱼。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市长李瑞环提出:苦干三年吃鱼不难。1983年为响应市政府提出的“苦干三年吃鱼不难”的号召,天津市农机部门开始进行淡水养鱼机械化技术试验,1985年被列入农业部重点推广项目,到1987年,平均每亩产量达422.5千克,比推广机械化养殖技术之前的1981年提高近8倍,有力地促进了市政府提出的目标的顺利实现,1989年该技术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机械增氧、机械投饵、机械化饲料加工,彻底改变了人放天养传统养殖方式,产量倍增,效益倍增,并从养鱼扩展到养虾、养蟹,市民餐桌再次充盈了鲜美的鱼、虾、蟹,天津再次成为人们品尝海鲜之处。
从此,农机推广为丰富市民菜篮子的贡献一再彰显。农机推广的元素更多出现在副食品生产之中。90年底以来,天津农机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日光温室优化设计及环境控制技术研发”、“天津市新型日光温室及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新型节能日光温室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蔬菜工厂化生产设施设备及技术示范”、“LPG温室增温及CO2发生兼用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天津市蔬菜保护地机械化技术推广”、“绿色无害化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示范推广”、“设施蔬菜生产规范化技术推广”、“新型日光温室复合材料开发研究”等农机科技项目,先后获得部、市级科技进步奖5次,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如,2000年7月至2003年12月,实施的市农委“绿色无害化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示范推广了日光温室绿色无害化蔬菜栽培技术、蔬菜基质栽培技术、植物及生物农药使用技术、日光温室高效种植模式以及绿色无害化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等7项主体技术,并引进了应用抗逆性强、质优的蔬菜新品种。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制定出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操作规程通则1项,绿色食品蔬菜黄瓜、番茄、辣椒、菜豆、芹菜、韭菜等主要品种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6项,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天津市地方标准1项,以及温室 微耕机、卷帘机、热风炉等设备的操作规程。推广面积累计0.97khm2,实施区种植蔬菜全部达到了绿色食品A级标准,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759.5万元。
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实施的市农委农业重点技术推广项目“设施蔬菜生产规范化技术推广项目”,引进推广了黄瓜,番茄及稀特菜等温室专用国内外蔬菜新品种22个;引进、推广微耕机、热风炉、卷帘机、二氧化碳增施设备等1600台套。通过对设施设备和生产技术的规范,将设施结构的更新、品种更新及无害化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推广和普及,示范推广面积2.61 khm2。该项目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994年1月至1995年12月,实施的市农委“肉牛饲养配套农机化综合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氨化技术、棉籽饼脱毒技术和工业废气物养殖肉牛,使肉牛育肥期缩短到100-120天,日均增重1.5kg,每公斤增重精料消耗在2-3kg以内。完成肉牛养殖配套农机化综合技术规范,形成年出栏肉牛1000头的生产开发示范基地,年创利润60万元。
1995年1月至1996年12月,实施的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肉用北京鸭旱养机械化综合技术推广项目”,在本市推广了肉用北京鸭旱养机械化综合技术,包括网上养鸭技术、塑料暖棚机械化养鸭技术、配合饲料育肥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适合天津市各养鸭饲养场使用,与传统的地面饲养相比,具有鸭子增重快、减少污染、降低鸭子死亡率、改善鸭舍环境等突出优点。通过项目实施,肉鸭在饲养49天后,平均体重即可达3kg以上,且网上养鸭死亡率仅为2%。
进入21世纪,自动嫁接技术、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高效植保技术等农机化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更成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不可或缺的保障手段。农机推广在副食品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取得了非凡的成效。
鱼、蛋、奶、肉、菜等副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是人民群众菜篮子的主要内容,从少到多,从多到丰,从紧缺到保障供给,是国家政策的使然,是科技进步的贡献,更包含我们农机人不懈努力的奉献,随着经济、社会的越加发展,人民生活中农机推广元素的表现就更加突出。我们不但见证人民生活富裕的进程,更为我们在这个进程中的作用而自豪。

发表于 @ 2008年12月30日 13:49:00 |点击数()

旧一篇:天津举行秸秆气化工程安全培训班|新一篇:天津近年农机化工作取得的成就综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