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来威老吴的博客

农机新兵--富来威老吴. 欢迎交流 wu1977@gmail.com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富来威老吴的博客>>农机补贴>>

日本水稻插秧技术及机械有独特之处?收藏




近年来日本水稻 插秧机主要向着降低生产成本,节省劳动力以及多种功能方向开展研究与推广。高速水稻插秧机发展方向是提高使用的操作性能和自动化水平,产品规格多样化,有向大型发展的趋势。

1)节省育苗成本

一是乳苗插秧技术
乳苗插秧栽培技术的开发始于80年代前期,由日本石川县农业试验场的中谷治夫提出,代表人物今井良卫获得1992年日本第47届农业技术功勋奖。农业生产工学研究会从1990年开始利用新日铁化学(株)开发的乳苗专用石棉毯状苗,在全国范围实施乳苗移植栽培技术的实用化研究。乳苗指比小苗小、1-2叶龄的苗,一般育苗7~10天,苗高5~8cm。乳苗移栽优点:育苗时间短,为小苗和中苗的1/3~1/2;育苗成本降低,与小苗、中苗相比,育苗成本分别降低33%和42%;乳苗胚乳残存率高达35%~65%,移栽后耐低温,缓苗快,低位分繁多,同期移栽3~4周后可追上小苗;乳苗移栽水稻产量与小苗移栽大体相同,有的地区还稍高。
乳苗插秧机是对现有插秧机的秧爪和取秧口进行改造、增大取秧量的范围、增设压苗板等,取得了良好的作业效果。

二是长毯状无土培育小苗插秧技术
1996年,田坂幸平等开发了水稻无土育苗插秧技术。育苗苗床长度6m,宽度28cm。先在播种床上铺无纺布,然后循环供营养液,用播种机播催芽的种子。其后用20℃~30℃的水温管理,l0日后育成高l0~l2cm、2叶龄的小苗,在无纺布下形成l~2cm毯状根须。将此苗用塑料管作芯,卷成直径为40~45cm、质量为l0~l5千克的筒状苗,其质量、体积是带土毯状苗的l/5,从而提高了运苗效率。
对现有的插秧机进行改进(改进栽植臂、强化送秧机构、安装简状苗专用的载秧台等)即可制造出长毯状小苗插秧机。该机的载秧台上可同时放6个苗卷,相当于60盘带土毯状苗,可实现3000 m2地块连续插秧而无须补给秧苗。若辅助秧架上再放6个苗卷,中途由机手补给秧苗,则可插6000 m2地块,从而减少了辅助作业者的劳动量。产量和带土苗移栽相当。

三是稀植插秧
稀植插秧是将株距调到22~3l cm进行插秧。目的是节约用苗(所需苗数减半)和提高效率。稀植插秧机是将回转式高速插秧机每行的一个秧爪工作、横向送秧量减半,从而实现株距30cm。

2)复合作业技术

一是施肥同时插秧

日本在80年代开始研究并推广施肥插秧机,至今,插秧机普遍装备侧行施肥装置。能施液状肥料的插秧机在1975年商品化,能施粒状肥料的插秧机在1978年由农机研究所试制,1981年商品化。这些施肥插秧机从1975年前后开始装备在步行插秧机上,其后才装备在乘坐式插秧机上。施肥插秧从施肥方式上可分为侧行施肥和双层施肥两种。
在施肥插秧机的后部安装施除草剂设备(和侧行施肥、杀菌剂箱组合在一起),插秧的同时施肥料和除草剂,制成施肥、除草、插秧复合作业机。该机可使插秧前后作业大幅度省力与省时。

二是覆纸同时插秧
鸟取大学津野幸人于1991年提出再生纸覆盖水田的杂草防除法。再生纸以废旧瓦楞纸为原料,无需漂白和添加药品,覆盖田面40~50日后分解,成为土壤养分而没有回收的必要。覆盖再生纸可以抑制水田杂草被确认后,伊藤邦夫于1993~1994年进行了覆盖再生纸抑制水稻纹枯病的试验研究。在生产上,减少农药的用量和用药次数,结果表明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同常规不减农药的相当,并对产量无显著影响。1993年三菱农机(株)研制出铺纸插秧机,生产率为每小时1亩6分左右。

三是覆膜同时插秧
1987年坂本真一、梅木佳良等在塑料温室内用聚乙烯塑料膜覆盖水田进行提前早稻收获期的研究。1993年宫崎大学永田雅辉等提出将旱田覆膜技术引入水田的覆膜插秧法,并进行田间试验,确认此种方法可促进早稻初期生育,出穗期和收获期提前。1996年永田雅辉等研制出覆膜插秧机。该机包括覆膜部分、打孔部分、插秧部分,由 洋马农机(株)生产的4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RR40型改制而成,覆膜、打孔、插秧顺次进行。

3)减少耕作的插秧技术

一是免耕插秧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干叶县岩泽信夫等试验免耕插秧方法,即在未耕的水田上直接插秧,90年代在全国试验推广。三菱农机(株)、みのゐ农机(株)先后推出免耕插秧机。免耕插秧机是在现有的插秧机栽植臂前方安装开沟器(凸缘锯齿形园盘式或旋耕刀式)。作业时,开沟器先开出深40~50mm、宽15mm的沟,然后栽植臂将秧苗插入沟内。
免耕水田,土壤氧化性好,团粒结构作用强,腐殖质逐年增加,水中分解的有机物丰富,藻类繁殖旺盛,水栖动物多,水稻的天敌也增多。连续多年免耕的水田,地力逐年增加,施肥量和施药量逐年减少。免耕插秧的特点:稻茎又粗又短、抗倒伏;株形紧凑,采光好;稻根粗壮、洁白、数量多、活性强;成熟期的下位叶枯萎少,穗大、齐整,但穗数少,产量与耕耙地移栽的水稻相当,有的还略高;稻米食味好,污染少,成本低,为发展有机农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是部分耕同时插秧
农业研究中心1988年开始研究部分耕插秧机,并与石川岛芝浦机械(株)共同研制出部分耕插秧机。该机悬挂在 拖拉机后面,动力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供给旋耕部分和插秧部分。旋耕装置在苗带位置耕出宽10 cm、深10 cm的苗床,浮筒将耕过的土壤表面拖平,然后由栽植臂进行插秧,同时侧行施肥。部分耕插秧与传统的插秧相比,可简化田间作业工序,节省50%的劳动时间,减少用水量和油料消耗,降低水稻生产成本,而产量不减。

三是全面浅耕与部分耕同时插秧
部分耕插秧机因作业速度低(0.3~0.4 m/s)、稻田易生杂草等问题而改良为耕耘插秧机。旋耕装置和插秧部分直接搭载在拖拉机上,用旋耕刀全面浅耕2~3cm的土层,在苗带位置耕出深8 cm、宽10 cm的苗床,然后由栽植臂进行插秧,即全面浅耕与部分耕插秧,也可同时侧行施肥。耕耘插秧作业是插秧的当天往田里灌2cm深的水,然后即可在未耕的稻茬或麦茬地里进行,耕耘插秧机作业速度可达0.5~0.7 m/s。

四是不耙地插秧
日本于1984年开发了不耙地插秧技术。其特点是使用双轴旋耕帆一次完成耕、耙作业,作好插秧的土壤准备。双轴 旋耕机前后有2个旋耕装置:前一个旋耕装置进行通常的旋耕作业,完成土壤的耕翻、碎土;后一个旋耕装置,耕刀短、旋转半径小,反转旋耕,进行表层土壤的细碎和平整。旋耕机的碎土率高,2 cm以下的土块可达到77%,碎土效果及对田面的平整程度都达到插秧的土壤要求。为提高插秧精度,双轴旋耕机作业后要马上往田里灌水,以便沉淀泥土。插秧时需要再次灌水,插秧深度要比通常深25~30 mm。双轴旋耕机作业过的水田,透水性好,有利于改善粘质土壤的透水性及水旱田轮作。不耙地插秧与常规插秧相比,生长后期稻根活力强,出穗早,有效茎的比率高,成熟时期的稻株茎短,抗倒伏,两者产量相当。

五是浅耕不耙地插秧
浅耕不耙地插秧,即用浅耕旋耕机耕耘7~8 cm,插秧5~6日前灌水,然后用插秧机栽插钵苗。浅耕不耙地有如下优点:犁底层平坦,提高作业效率;耕层土壤氧化性好,根部土壤含氧量高、肥料浓度大,促进水稻初期生长;水温、地温高,透水性好,水稻生长旺盛;稻根粗壮、洁白、数量多、活性强;稻米食味好,污染少,成本低。
近年来三菱农帆(株)、井关农机(株)开发出浅耕不耙地并同时插秧的机具,碎土耙配置在分插机构前方,实现碎土耙地和插秧的复合作业,节省劳力30%。

六是干田插秧技术
适合免耕或不耙地插秧的水田,在入水前插秧然后灌水的方法称为水稻干田插秧技术,1992年农业研究中心开始研究此项技术。他们对部分耕插秧机和耕耘插秧帆进行若干改造,主要是加装秧爪清洗装置,实现了干田插秧。此项技术与常规插秧相比,省略耕和耙作业;与免耕插秧相比,抑制杂草效果好;与灌水后进行耕和插秧的部分耕插秧和耕耘插秧相比,机体的行走稳定性高。该机水陆两用,适合不同的土壤条件

发表于 @ 2009年01月09日 23:22:00 |点击数()

旧一篇:日本水稻插秧机的发展进程有哪些值得我国借鉴?|新一篇:日本有哪些特殊形式的插秧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