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来威老吴的博客

农机新兵--富来威老吴. 欢迎交流 wu1977@gmail.com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富来威老吴的博客>>默认类别>>

赴日韩考察报告收藏


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吴亦鹏

前言
一 为什么选择日韩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二 日本农业机械化的情况
三、韩国农业概况
附件1 日本丸山制作所参观手记
附件2 日本IHI-芝浦株式会社松本工厂参观手记
附件3 日本 洋马公司参观手记
附件4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组团参观韩国农机展览
附件5 抢抓后发优势 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前言


2008年11月25到12月4日,应中国农机界的老朋友――日本新农林社株式会社社长岸田義典先生的邀请,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组织国内从事农机研发、生产制造的骨干企业中机南方、山东常林、山东巨明、湖州生力、三门胶带、市下植保机械、南通富来威农机等10多家企业的领导组成中国农机工业协会访日韩考察团,考察团参观了韩国国际农机展览(SIEMSTA 2008);在日本期间,考察了日本丸山制作所千叶工厂、日本石川芝浦(Ini-shibaura)株式会社松本工厂、朝日工厂以及日本洋马农机株式会社岗山工厂。
在日韩期间感慨他们的农机技术发达、工厂管理先进;回国以后仔细的研究了日韩的农机发展、政策、 插秧机技术等方面的资料,形成考察本报告,供同行参考。

一 为什么选择日韩 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综观世界各国的农业机械化道路,主要有3条路径,其一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大规模机械化,其二为以荷兰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其三为日本、韩国:小规模精细机械化。

美国是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国家之一。地多人少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给美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美国国土面积940万平方公里,耕地有28亿亩,而农业人口只有500多万,只占总人口的2%左右,这些农业人口不但养活了2.9亿美国人,还使美国成为世界**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的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肉类等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美国的农业基本上以大面积的农场和牧场为主,平均每个农场主耕种土地达600英亩。目前,农场的耕作、播种、施肥、喷药、灌溉、收获、加工等环节,已全面进入机械化、自动化、社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美国农机的生产、科研部门正在研究推广把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高尖技术应用到 拖拉机等农机具上,实现拖拉机等农机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使各种农业机械能更准确、迅速地实现耕地、播种、施肥、除草、除病虫害等作业,农业出现了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的趋势。总之,美国农业大规模的机械化与美国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方式、科技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加拿大地处北美洲,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国土面积997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108万人,农业人口不足3%;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440万平方公里,是得天独厚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大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农场(包括牧场)是加拿大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加拿大农场经营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目前,加拿大已成为世界上农业机械化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加拿大各类农场数量在不断下降,农场经营规模却逐步扩大,农场就业人数持续减少,实现了高度的农业机械化。目前,加拿大的农场有世界顶**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系统,有世界**流的农业和食品管理水平,加拿大在农田信息采集和服务方面充分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RS)等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在农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估产,土壤水分和养分洲定、农业灾害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等方面已广泛成功地应用了这些技术。

澳大利亚是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国家,其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澳大利亚的农业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4.6%。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与技术、劳动力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澳大利亚的农场按其经营模式包括家庭农场、小型农场、中型农场和大型农场等类别,近年来,澳大利亚的农场逐步呈现出向大农场化集中的趋势。借助卫星导航技术引导拖拉机作业,作业精确度误差不超过2厘米,可以把整块地划分成一垄一垄,每垄宽25厘米,施肥、播种一次性完成。此外,网络电子市场为澳大利亚农民提供市场价格、需求量、产品种类等信息,越来越多的农民直接做起“出口生意”,减少流通环节,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完整的农业科研服务体系,内容包括从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及其产品保鲜供应等方面。农业科研机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多单位、多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了科学研究、农业生产、食品工业、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农业科学研究网络。

美、加、澳等国的农业机械化,与上述各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人口数量、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科研体系、经济发展进程等因素紧密相关。

荷兰从国土面积和人口来看是一个小国,但却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园艺产业的强国。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园艺和畜牧产品,从1989年起,其农业净出口保持在世界第二的地位,仅次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荷兰在农业领域推行集约机械化的道路。荷兰园艺业无论是蔬菜或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这种专业生产有利于设施专业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专业化生产促进了专业领域的研究,使企业有长足的发展后劲,也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专业化还体现在经营方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大化,寻找独到的市场,完全按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有效地抑制了相同产业或产品挤占市场“独木桥”的弊端。各园艺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独领风骚,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日本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口约1.27亿,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山地和丘陵约占其国土总面积的80%。全国耕地面积约500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5%。日本农业规模虽小,但机械化程度很高。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视集约化生产和机械化耕作,积极开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大力发展堆肥和高效农药,科学防治病虫害,目前有90%以上农业作业实现了机械化,水稻裁插和收获的机械化分别达到98%和99%。日本有着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在全国建有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日本农协则成为一个代表农民利益的基本完善的组织体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工业飞速发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强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导致了农业的相对萎缩。为解决这些问题,韩国开始推进机械化以代替人力和畜力。在亚洲,韩国是继日本之后,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普及了水稻栽插、收获的机械化。韩国的农业机械在其强大的工业化水平支撑下,从水稻插秧机、 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到果树、畜牧业机械和园艺设施机械等,研制和生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上述国家农业产业化的路径为我国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提供借鉴。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全国农机总动力达8亿kW,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4%,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蓬勃发展,农机合作社、农机股份公司和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涌现。路径选择意义重大。

选择美美、加、澳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方式或者欧洲的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道路均不适合中国的国情,选择日韩的道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 自然禀赋有相似之处
 农艺(种植)习惯有相似之处
 历史上有相互学习的传统


二 日本农业机械化的情况
1 日本农业概况与发展特点

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37.77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27%,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1.2673亿(2001年),居世界第7位,其中城市人口1.0047亿(2001年),占总人口的78.92%。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大的国家之一,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高峰富士山,海拔3776米。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大。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殊的水田土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日本农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50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5%。其中,水田占54.3%,旱地占45.7%,灌溉面积24.3万公顷。

(2) 规模经营小且兼业农户比重增大。日本的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耕地向较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通过农地的流动使土地集中和扩大规模,是日本政府1992年制定的农业“新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3) 农户经营组织形式多样化,商品率高。1994年,销售农户占总农户的76.4%(自给农户也参与一定的销售活动)。

(4) 农业劳动力减少并加速老龄化。1999年日本农户324万户,比1950年的600万户减少了一半。在1999年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约占50%,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

(5) 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生产结构趋于协调。二次大战前,日本农业以水稻为主,畜牧业很落后。战后半个世纪以来,农林牧渔业均获得较大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6) 农业技术进步。通过保温育苗、品种改良、农药和化肥改良等技术,日本的农作物亩产量大幅上升,通过塑料大棚、温室技术,使日本的蔬菜1年四季均可耕种。今后日本还将进一步发展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开发新品种。

(7 ) 肥料和农药使用下降。1997年度(当年7月至次年6月)日本肥料使用量151万吨。近年来为生产高质米,为培植无农药和少农药作物,农药的使用从1985年开始下降。

(8) 公司和团体参与农业生产。在日本农村,农协的触角无处不在,无论是插秧割稻卖粮,还是农民生老病死,单位农协一揽子全包。农协的业务主要有四项:生产指导、组织流通、信用服务和开展互助共济。
日本耕地少,土地瘠薄细碎,只有实行专业化集约经营,才是农业的根本出路。于是,日本政府把大量的涉农业务,委托给农协经办.个。

(9) 粮食自给率低。日本有自给生产能力的粮食和畜产品仅限于大米和鸡蛋。

2、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

   日本农民种田轻松、舒适,是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日本的农业机械化始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由于工业飞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入城,农村劳力短缺,加速了农机化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水稻育秧、插秧和半喂入联合收割等机械的制造水平居**领先。1997年,水稻的育秧、插秧、收割、脱粒、烘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并向自动化发展;每100户农户拥有拖拉机112台,机动插秧机53台,水稻联合收割机30台,农用汽车52辆。
   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1)农机化起步阶段(1949-1952年)。这一阶段日本为了克服战败后出现的各种困难,扩大了粮食生产,让一些军工企业转产农业生产所需的半机械化农具和农业机械,农林水产省于1949年开始对农业机具进行非强制性试验。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一措施被视为以后实行农业机械化政策的开端。
   (2)快速发展阶段(1953-1960年)。到1955年日本的 手扶拖拉机保有量达6.3万台,平均每100家农户有1台;到1960年拖拉机近5.1万台,平均每100家农户有8.5台。
   (3)迅速提高阶段(1961~1969年)。1963年日本引进联合收割机,1964年国产的脱米机得到迅速推广,新开发的牧业机械也用于了生产,1965年自产的自脱式收割机问世,1966年循环式的干燥机和割捆机逐渐投入使用。到1968年乘用型拖拉机猛增到12.4万台,插秧机已基本上普及。
   (4)全面普及阶段(1970-1979年)。1970年平均每100家农户拥有动力耕耘机和农业拖拉机达64.4台,水稻生产的插秧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全部开发齐全。1975年,国产58.72kW的拖拉机问世,乘用型插秧机得到普及,半喂人式收割机、拖拉机和插秧机分别达88.4万台、4223万台和174万台。1976年开始实施农业机械的安全鉴定,成立了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协会。
   (5)向自动化方向发展阶段(1980-现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提高通用化和自动化程度,研究开发激光测量、电脑程控和电视传感等机械设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卫星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等。1984年把联合收割机改进为通用型,不仅可以收割水稻,还可收割小麦、大豆和荞麦等,而且收割速度比过去提高了30%;现在功率88.3kW(120马力)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可达0.7hm2/h(10.5亩川、时)。1985年开始研究开发施肥播种机;1993年蔬菜机械问世,蔬菜机械化水平已达到**领先的水平。日本中央农业综合研究所开发的无人操作插秧机,已于2002年推向市场。这种插秧机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实际应用时,确定田块四角位置之后插秧机便可自动工作。京都大学开发的联合收割机机群管理系统,1人可操作多台收割机,收割机在无线电系统指挥下自动保持距离,各自按确定的收割机行走路线有序收割作业,1台价格约100万日元。目前日本北海道大学已经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拖拉机,从机库到田间耕作地点全部无人操作,预计2005年推向市场,售价2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

3、农机化发展的国家扶持经验
 3.1农业机械化立法
   二战后,日本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支持、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促进、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1)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机化立法在日本机械化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日本较短时间内实现农机化的重要保证。农机化的法律法规是政府发展农机化的依据,也是农机化发展资金、农业现代化资金援助以及农机研究、制造、试验、培训、推广、销售、使用、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行为准则。日本政府早于1953年就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使得日本的农业机械化一开始就在法律的保障下正常发展。日本政府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先后于1965年和1993年对该法进行过2次修订,特别是1993年的修订使《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更加趋于完善,更具有现实性。
   (2)制定《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主要是为了“促进改善农业经营,推进农民对土地的集中利用,农业经营管理合理化、现代化所需的生产设施建设与利用”。该法为谋求日本农业装备的高度化和农业经营的现代化,规定国家、各都道府县以利息补助的形式,委托各级农协组织、农林中央金融公库及政府指定的其他金融机构向农业经营者、其他农协组织提供长期低息的资金融通。
  3.2 财政信贷与购机补贴扶持
   (1)购机补贴。日本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主要体现在国家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扶持特别是“农业补助金制度”,1995-2000年,政府拔款6万亿日元,其中对先进农机具的补贴金额从1972年的491亿日元增长到1981年的2439亿日元。同时,政府对下述项目补贴50%经费:
①农机展览场所和农机培训机构的建设及活动经费;
②用于农业机械合作组织的建设活动经费;
③作为农民操作培训和教学使用的农业机械;
④农业机械修理厂的建设及其工作费用;
⑤农民购置大型高效农业机械和设备。
   (2)购机贷款。政府从1961年开始专设农业机械购置贷款项目即农业机械化基金,年息6.5%、借期7年,对农户**大贷款额为600万日元,对农协**大贷款额为5000万日元,1981年总贷款额达4500亿日元。此外还有一种“农业改革基金”无息贷款,用于农民引进新技术或解决农户创业时所必需购置的农业机械和设备费用,借期3-5年,1981年贷款总额为350亿日元。1993-2002年,日本实施的“第四个土地改良长期计划”总投资额为41万亿日元,内容包括田间耕耙、排灌、农机道路、水地保护、防灾、农田开垦等。
   (3)建立“农机银行”。日本还针对农户小而全的农业经营形式建立了“农业机械银行”,有效地解决了农机化资金不足的问题。其做法是由几户农民联合起来,一家买收割机,另一家买插秧机,其余的几家分别买拖拉机、排灌机械等,独立经营管理,统一集中协调使用,使用人向机具所有者支付租金。这种做法投人资金少,使用效益高,作业成本低,社会效益显著。1978年在东京开始推广,目前在全国已有1000多个这样的“农业机械银行”组织。
   3.3 引导农业经营集约化
   土地细分、经营规模小,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机械大生产的作用,不仅降低了劳动生产率,而且加大了农业的物质成本。20世纪60年代,日本进入以重工业为先导的经济起飞阶段,为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日本鼓励农户扩大生产规模,一般每个农户拥有土地3.3-4.7hm2(50-70亩),个别农户达到14hm2(200多亩),一个农户就是一个小型农业企业。
4 农机研发推广与鉴定体系
   (1)财政支持农机研发。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日本把农机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到现代化农业发展规划中。全国建有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体系。国立机构主要有国家农机研究所、农业综合研究院下属机械研究所、各大学农学部的研究机构等等,负责基础技术研究、新产品检测鉴定以及与农机企业联合开发农机新产品等等。民办研究机构主要是各农机企业下属的产品研发机构,负责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创意。1995年,政府“大农业”的科研经费预算772亿日元,占大农业预算的2.2%,其中80%是农业科研经费。2000年前后,日本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左右。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研究单位的人力、物力也随之不断增加,研究单位的开发研究和试验工作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政府推动配套农艺研究。其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技术通用动作系统的开发、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开发、作物栽培环境情报的信息处理技术开发、生产技术体系的评价手段及模型的构筑。
   (3)制定有利于农业机械改良和普及推广的检验鉴定制度。与许多国家一样,日本在农业机械化发展初级阶段,市场上流通大量设计制造水平低劣的农机产品,再加上商业化中不规则的牟利因素影响,使农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种情况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农民都造成了恶劣影响。为此,日本制定了有利于农业机械改良和普及推广的有关官方鉴定制度。从1962年起,农业机械研究所成为日本农业机械鉴定的惟一官方机构。农业机械检测和鉴定分为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其内容包括:测量和评价性能特性、生产效率、工作质量、噪声和振动、可靠性和耐久性、维护和操作性、使用安全性、用户手册以及与经济性相关的项目等。严格的质量检验鉴定制度,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为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日本人民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执着追求也是农机化发展的动力
美国人的一本书《菊与刀》,**能反映日本民族的特点,而日本对于插秧机的研究 **能反映其对于农业机械的执着和创新。
在日本,真正可实用的插秧机的创始人为关口正夫先生,他既非农机专家亦非农业界人。在他从事育秧和插秧机的研究以前,对水稻生理、施肥、土壤性质、插植法、 株数、秧数、插秧深度等是什么都完全不懂的农业门外汉。只是在农业专家和农机专家的指点和协助下,竟然无意中找到创造插秧机实用化的方向;真是应验了“无心插柳柳成阴”的一句话。

战后的日本,民生凋敝,为求稳定,必须设法稻米自给自足;只是增产稻米必须采用早植苗,而且秧苗要健康。在日本 寒冷气候下提早育秧是件困难的事,很多专家因此苦思对策。当时农林省农事试验场场长寺尾博士听说长野县农事试验场有位松元顺次技师,由养蚕的饲育箱得到灵感,从事于水稻稚苗的保温育秧法研究,于是他委托电力中央研究所的农电研究所,试着利用电热加温方式在小型温室内培育稚苗,以便获得早植苗。

关口先生当时正服务于三晴工业会社的电气课,有一次访问农电研究所看到这项实验。他自认该项实验很适合他的领域,乃承揽该项机械的研发。关口先生完全摒弃惯行成苗移植的作法,改采稚苗移植,终获突破。首先,他完成一台可自动温度控制的电热育苗器,长1.5m、宽0.8m、高1.7m,可放置七层,每层四只盘育苗盘。由于内部温度保持均匀,终于成功培育出健康的稚苗,这是由田间育秧转变为育苗盘育秧的先声。此项电热育苗器法后来获得日本政府大力推荐,并开始在 全国推广。台湾引进插秧机初期,也同时引进了该电热育苗器,只是台湾气温高,早苗并非迫切性,并不十分成功。在日本经试验结果:使用育苗器得早期健康稚苗,每公顷可得十余吨糙米的收获量,创造日本全国第**的成绩。受此鼓舞,关口先生乃决定自创东京电研制作所,继续植苗方面的研究。


1960年,寺尾场长多次访问东京电研制作所。他建议关口研发以育苗盘稚苗为用的插秧机。关口得此想法后,开始多方的访察,发现浅植确有利于增产,也同时有利于机 械的插植。为响应寺尾场长的要求,当年立即试作第**台落播式人力插秧机,翌年参加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插秧机田间试验。这台试作机后来为农林省收购留存,应 属插秧机研发史上第一号插秧机。只是该插秧机虽面世,却始终未能达到推广阶段。虽然如此,关口并未放弃其研发工作。寺尾场长于次年(1961)再度访问关口,建议关口将育苗盘苗育成像机关鎗子弹带般,方便插秧机作移植。这种纸带型秧苗直接避开惯行的田间取秧法,使插秧机的实用性大增。同年五月间,关口终于 完成一台雏型机。只是当时他创立的东京电研制作所发生财务困难,被农研工业会社合并,关口主导的研发工作很只好中断。

此时对此事发展相当关切的寺尾场长辞世,关口只好向农林省相关部门寻求支持,并得引见当时的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第五研究室三浦保室长。三浦保为农机专家,听完关口的说明后,初 以同情的口吻劝他不要钻入插秧机研究的死胡同,以关口的背景他认为难度很高。但捱不过关口的坚持,三浦只好请教上司狩野部长,经两人研究关口的设计图,** 后的评估认为应有成功的可能性。于是请关口赶紧试作,准备翌春试验。鉴于农研工业会社的经费拮据,只好利用该研究室的插秧机研究计划剩余经费进行试作;关 口同时申请新型专利。那一天是1961年12月6日,应是日本可实用插秧机诞生的**关键日子,试验机终于在敲打中完成。翌年1月18日,两人在研究所进行 田间试验,大家都瞪大了眼珠,看它成功地把稚苗一株一株浅插植在泥田中,完全如符合当初预期!

这样的结果大大地鼓舞这个新团队的士气,农 研工业会社乃加紧赶工,于1962年3月完成第一号雏型机,赶上参加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公开田间比较试验。**后成绩是,其收获量竟超出其它成苗用插秧机许多,这反而使得研究所不敢发表试验结果。农研工业会社开始大量生产50台示范推广机,分发全国农事试验场及笃实稻农家试用。

以上就是插秧机正式问世的经纬。在这研发的过程中,可看出日本人做事态度的积极与争取时效的态度。故事的主角是干劲十足的关口正夫,还有具慧眼识英雄的寺尾博场长,** 后为提供技术与财务支持的农机专家三浦保室长,三者缺一均可能让插插秧机之面世无疾而终!如果要立铜像的话,三人都应有份。

比立铜像还有 意义的是,后来农研工业会社正式量产该型插秧机而大发利市。这种手推式单行的机种当时称为「环流牌农研号」。其它大厂亦相继跟进,改用温室育苗盘培育的稚 苗。不久,动力型插秧机也开始问世,逐渐淘汰手推式机种。各种厂牌如豆虎牌TA-2型、星牌HRP12型、井关牌P4A型、佐藤牌、野马牌30-P型及 FY-2型、芝浦牌PRP-2型、大金牌DP-20型及PS-21型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中国是世界上**早从事插秧机研究的国家之一,1950年代曾经掀起过一个插秧机使用、推广的高潮,当时的技术路线是,育苗、拔苗、洗苗、机械化插秧,完成模拟人工,走的是一条农机服从农艺的路径。
日本插秧机的研究基本上走的是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创新自路。



三、韩国农业概况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半部, 总面积9.848万平方公里,陆地9.819万平方公里,农用土地(214.1万公顷,耕地199.1万公顷。

1、农业发展的特点

――小规模家庭经营占主要地位, 韩国农业属于小农体制下的家庭农业。约80%的农户的经营规模在1.5公顷以下。 以前,农户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现在逐渐向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及畜牧业发展。

――重视农业科学技术,成功推进了绿色革命。1967年韩国科技人员用粳型和舢型水稻成功培育出IR667稻种,它比一般品种增产约30%,1975年,韩国实现了大米自给的目标。目前韩国的水稻单产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的地位,1992年为每公顷6.3吨。

――开展新村运动,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新村运动开始于1970年,是通过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培养勤勉、自强、团结、奉献的新农民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几乎与绿色革命同时开展起来的。新村运动使韩国农村和农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成功经验得到世界很多国家和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关注,曾先后有120多个国家派有关人员参观学习。

――农业出现衰退,农产品自给率下降。


2 韩国农业机械产业现状

1960年代以前:朝鲜战争(1950~1953)之后大韩民国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十分混乱,经济方面从整体上来说还处于产业化开始之前的阶段,全体国民中从事农业人数的比重占绝对多数。因此这一时期农村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较多,可以说大部分的农事都是依靠人力完成的。

从水稻农事来看,其耕作主要是利用锹、镐、犁、耙和牛来进行的,插秧也100%是由人手来完成的。农作物生长期间的供水也是由人直接利用戽、井辘轳来实现的,收割作业则是利用镰刀、连枷、脚踏式脱粒机等来实现的,干燥则采取自然干燥的方式。因此这一时期几乎不存在动力机械,农事完全依靠人力或畜力来进行。

1960~1970年代:这一时期是利用农业机械来处理农事的过程,出现了各种农业机械,各种促进国内农业机械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得到了切实的加强。

70~80年代期间,作为我国农业机械代名词的动力耕耘机首次由国内研发生产并开始普及(1963年),安装在动力耕耘机上使用的作业机也开始普及。

这一时期成立(1962)了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团体-韩国农业机械工业合作社,成立了(1967)负责农业机械检查的国家机构-国立农资检查所(现在的农业工学研究所实用技术工学科),还制定(1978)了成为国内农业机械化事业主干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这一时期供给的主要机种为已实现了国产化的动力耕耘机,这种机械首次由国内制造并开始普及;用于灌溉的机械-抽水机的供给也很充足;收割作业时实现了用动力脱粒机替代脚踏式脱粒机;水稻的收割也实现了用收割机替代镰刀了。同时曾是农民们主要的重体力劳动的插秧作业也实现了用步行式插秧机来替代了,这开创了农业作业的新气象。

可以说这一时期打下了国内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并开始形成农业机械在农业作业中需要占据绝对比重的观念。

1980年代:推进以水稻作物为中心的机械化,以弥补农村劳动力的不足。1980年代后,由于农村的劳动力逐渐向城市的产业部门集中,农村开始进入没有农业机械就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时期。此时农村能干活的年轻人大都集中到效益较好的城市的产业部门,农村进入了由老弱者从事农业生产的时期。因此此时农村的农业生产无法再依靠人力来完成了,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也比任何时期都更加突显了。

这一时期对农业机械化事业进行了一些调整,对普通农家购买农业机械和共同使用组织购买农业机械进行区别对待。对于普通农家只给予融资支援(年利率10%→8%,融资率60~90%),而对于共同使用组织(机械化营农团等)则给予50%的补助和40%的融资支援。

这一时期的上半期(1985年之前),曾经红极一时的动力耕耘机、步行式插秧机、脱粒机、抽水机、防除机等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到了下半期,动力耕耘机、步行式插秧机、脱粒机则逐渐由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收割机等取代。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是开始由手动或半自动式的农业机械向自动或大型农业机械转变的时期。

1990年代:1990年代可以说是个各年度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的时期。1990年至1992年期间,是自198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变化的自动和大型农业机械的供给比较充足的时期,因此作为主要供给机种的乘坐式插秧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和设施农业农资的供给非常充足。

1993年至1997年期间新政府(文人政府)上台了,这一时期根据政府的选举公约,引进了农业机械半价供给制度。当时实行的农业机械半价供给政策并不是针对所有农业机械来说的,而是一种**多补助支援100万韩元的制度,如果农业机械的价格为200万韩元,则正好是得到了半价的支援。

这一时期主要供给的机种仍然是早期占主导地位的机种和规格,特别是200万韩元以下的农业机械(动力耕耘机)的供给数量有所增加。

因此这一时期的农业机械化政策后来招致了许多批评,说其违背了农业机械的发展潮流。要将其间错误的市场潮流恢复到本来的方向,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同时,1990年代末韩国正处于金融危机时期,农业机械产业中曾经投入较大比重的设施农业、畜产等农业遭遇了巨大的困难,负责供给这些产业农资的企业也经历了巨大的阵痛。

特别是1998年起新上台的国民政府对支援农业机械持相当的否定态度,农业机械支援政策也大为萎缩,企业遭遇了相当巨大的困难。加之1998年起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时期农业机械产业的困难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

2000~2008年度:这一期间出现了供给相对于国内的农业机械市场来说相对过剩的问题,但2001年起急剧减少,到2003年时则开始衰退了。幸运的是,企业为了克服这种困难,全力开拓海外市场,结果取得了出口规模占国内市场上融资支援对象销售规模的一半的成果。而拖拉机则取得了出口量多于国内市场的成果。2004年起,国内市场开始缓慢恢复,2006年融资支援供给标准达到6,500亿韩元,出口创下了3亿5千万美元的业绩,内需和出口加起来的话,市场规模则恢复到了1兆韩元以上的规模。

由于其间企业持续努力进行技术开发和提高品质,2000年代国内农业机械的水平达到了不逊于发达国家产品的水平。


3 韩国水稻机械化移栽技术

  栽培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在70年代前,水稻的种植、收获以人力为主;1970-1976年间,全国重点培育水稻品种,研究栽培收获技术,同时开发了人力插秧机,从日本引进样机,做适应性试验;1977-1986年,确定了机械移栽的栽培技术,研究箱式育苗法与插秧机的配套问题;1987-2000年,研究出了节本省工的水稻水、旱直播栽培技术、幼苗机械移栽栽培技术和育苗自动化技术,同时研发了水、旱直播机,通过对插秧机进行技术改进,开发出了施肥、除草、插秧的多功能插秧机;2001年至今,开始重视研究稻作环保生产体系、免少耕直播、插秧技术和铺纸机械化栽培技术,同时开发出了相应的直播机、插秧机。

水稻直播机的研发与推广。2005年机直播栽培面积81000公顷,共推广了直播机4000台,免少耕水旱直播机300台,浅水直播机6000台。主要有碎土、整地、播种、覆土一次完成的6行直播机,整地、播种、施肥(缓释肥)8行复式机、乘座式6行条播机、风力式撒播机(幅宽7m,公顷/小时)。

插秧机的开发与推广。插秧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年开始推进开发人力插秧机,1971年人力插秧机开发成功。第二阶段:1970年研发步行式机动插秧机,并进行试验,1975年开始示范推广,到2005年全国步行式插秧机保有量达27万台。第三阶段:1985年开始示范推广乘坐式插秧机。至2005年保有量达55410台,2004年开始开发免少耕插秧机和铺纸插秧机。

目前,韩国插秧机的主要机型以步行4行和乘坐式6行居多,全国共有5家企业生产这类产品。免少耕插秧机只在需栽插区内进行施肥耕作和栽插作业,作业效率为3.5小时/公顷;铺纸插秧机是在整地后的田块直接进行铺纸插秧,作业效率为5小时/公顷,纸质在两个月后自然分解,有防虫、杀草效果。

4 韩国农机化发展资金支持政策
韩国政府1 9 7 2 年第1 次制定农机化事业5年计划,并采用长期低利息的贷款方式扶持农民购买农机装备和扶持农机生产企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 韩国完成主要粮食作
物――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并在水果、蔬菜、畜产品、农产品收获后环节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突破。纵观韩国农机化的发展历程, 有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诱发的采用先进机器代替人力、畜力生产的内在需求, 更有韩国政府以财政补贴和信贷扶持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化发展资金保障体系。韩国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支持政策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1 ) 围绕农机化阶段发展目标, 注重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在2 0 世纪6 0 年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初始阶段, 为了推进农机具的机动化, 韩国政府采取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方式
供应手扶拖拉机、水泵、植保机械等, 逐步将人力、畜力机具改良成为动力机具。水稻是韩国第一大作物, 8 0 % 的农业人口参与稻米生产, 5 4 % 的全国耕地用于生产稻米, 在水稻栽培上, 全国基本上同时插秧, 同时收获, 这一时期形成劳动高峰, 导致劳动力短期供给严重不足。2 0 世纪7 0 年代,韩国政府围绕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目标制定农机化发展计划, 分阶段分类别对农民购置插秧机、割捆机和联合收获固机进行重点补贴。通过5 个五年计划的执行' 到’9 9 6 年,韩国水田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耕耘9 8 % 、插秧9 7 % 、收获9 6 % , 达到先进国家水平。2 0 世纪8 0 年代后半期,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 居民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对水果、蔬菜等旱田作物和畜产品的消费量增加, 但从事旱田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日益不足, 韩国政府将农机化补贴重点调整为促进果树、蔬藜及特殊作物、畜牧业等早地作物机械化。2 0 世一纪90年代,韩国农业两临因乌拉圭协议实施要求开放农产品市场的要求调整农渔业结构, 制定了按作物类别的农业机械化计划, 主要产地为中心,推进清选、精选、烘干等产地流通设施为中心的机械化和设施现代化,提高农业竞争力。






(2)扶持资金的渠道广泛,农民购机补贴力度大。韩国农民可以享受来自中央或地方财政补贴之外, 还能获取国际机构、外国政府和本国金融机构高额优惠贷款。2 0世纪7 0 年代, 韩国政府曾从亚洲开发银行( A D B ) 、德国K F W 、日本海外协力基金(O E C F ) 等机构获得大量发展农业机械的援助资金。1 9 9 6 年以前, 韩国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机实行财政无偿补贴政策。根据机型和价格的不同, 政府补贴的比例**高可达价格的5 0 % 。农民只需首批支付1 0 % -2 0 %的资金, 其他资金可享受国家银行提供的优惠贷款。1 9 9 6 年以后, 政府向农民提供的购机补贴取消, 但加大了提供优惠贷款的幅度。目前, 农民购买农机只需要首付2 0 %-3 0 % 的资金, 其余可全部采用抵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一般以耕地为抵押物, 5 - 8 年还清贷款, 贷款利息远远低于工业贷款,一般为4 . 5 % , 而其他非农行业的贷款利息一般为6.5 % 以上。

(3 ) 注重对农机共同利用组织的补贴, 提高农机使用效率。韩国的农业生产现状是农户平均耕地只有1.3 h m: 的小规模经营, 通过共同利用组织的农业机械化, 可以控制过量投资, 减轻农户的农机使用费用, 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韩国政府从2 0 世纪9 0 年代开始将水稻、果树、蔬菜、花卉以主要产区为中心推行规模化种植, 并将农业机械化扶持重点放在农业机械化共同利用组织上, 鼓励农民共同购入、共同利用农业机械。韩国“ 农业机械共同利用组织” 按其经营规模分为大规模和小规模共同利用组织。大规模共同利用组织应具备有3 0 h m。以上的经营规模和3 人以上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 而小规模共同利用组织应具备有1 0 h m: 以上耕地和2 人以上的农业机械操作人员。韩国对农业机械共同利用组织的农业机械购入支援实行补贴政策: 对大规模支援6 0 0 0 万韩元、对小规模支援2 0 0 0 万韩元, 以补助5 0 % 、贷款4 0 % ;超过事业费购入的部分在购入费的9 0 % 之内可以提供贷款。


(4 ) 农机财政补贴种类较多, 体系完整。除对农民购机乓行高额补贴外, 韩国政府还对农机用油、农机技术培训、农机修理等给予财政支持, 不仅让农民对农业机械买得起,还要用得起、用得好。韩国的石油基本靠进口, 油料的价格自基本价和税收加价2 部分组成。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进行农田作业, 只需支付无税基本价(约为油价的4 0 % ) , 而免除兑收加价部分(约油价的6 0 % ) 。韩国省级农业技术院和县受农业技术中心(包括一些大型农机企业) 都设有专门的农己培训职能机构, 为农民免费提供培训, 农业机械的使用是受重要的培训内容。培训部门每年根据农业季节的不同, 制己出不同的培训计划, 并向社会公布, 由农民自愿报名参加, 培训单位在培训期间免费提供食宿和发放工作服。培训占束后发给农民培训证明, 作为农民申请国家银行提供优惠勾机贷款的条件之一。此外, 为确保小型的农业机械售后服务、修理用零部件供应, 政府每年提供1 5 0 ~ 2 5 0 亿韩元的长习低息贷款, 在道、郡、面各级设立零部件中心或售后服务秀所。政府还无偿支援部分农机修理设施及装备, 向市、郡宅村指导所和民间农业机械修理店支援巡回修理服务用车,并提供购买无线装备及电算化资金, 促进农业机械售后修理的现代化。





附件1 日本丸山制作所参观手记

时间 2008年11月28日
地点 日本丸山制作所
背景
2008年11月25到12月4日,应中国农机界的老朋友――日本新农林社株式会社社长岸田義典先生的邀请,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组织国内从事农机研发、生产制造的骨干企业中机南方、山东常林、山东巨明、湖州生力、三门胶带、市下植保机械、南通富来威农机等10多家企业的领导组成中国农机工业协会访日韩考察团,考察团参观了韩国国际农机展览(SIEMSTA 2008);在日本期间,考察了日本丸山制作所千叶工厂、日本石川芝浦(Ini-shibaura)株式会社松本工厂、朝日工厂以及日本洋马农机株式会社岗山工厂。

行程安排

丸山制作所是日本**大的植保设备企业,我们上午10:00 到达工厂,由于公司社长在韩国参观展览,由公司的常务理事介绍工厂并在中午一起用餐。下午1:00左右离开工厂
丸山株式会社制作所成立于1895年,丸山的前身是制造灭火器的工厂。千叶工厂7920平方米,工作人员230多名,销售大约100亿日元(70亿人民币),主要是喷雾器等防除机。公司与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03年的非典,丸山通过红十字会捐赠很多产品,2008年奥运会也使用了丸山的产品防除。新成立的上海丸山贸易公司正加大与中国的贸易。
双方见面以后,岸田先生作为中国农机界的老朋友,具体安排了我们的行程。洪暹国副会长代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考察团对于他们表示感谢。
日本丸山制作所负责接待是常务理事三轮成祥,丸山上海公司总经理柳元 淳先生,柳元先生还负责全程讲解,

感受
1 效率很高,仅300名员工,但是生产效率非常高。不仅仅生产的效率高,接待工作的效率也很高。当我们离开的时候,工厂把我们的合影、工厂的联系方式制作成一个卡片交给每位成员。
2 现场管理水平很高,典型的日式企业;现场改善提案、5S等。
3 丸山工厂对于中国代表团的接待非常正式,门口是中国国旗,有专门的人员全程陪同接待,常务理事介绍企业。
4 计划性很强,时间观念很强。进入工厂,马上告诉我们具体的接待计划,谁负责介绍公司、谁现场介绍、时间安排、用餐、小礼品、注意事项等一应俱全。我们的计划是12:45参观工厂的发动机制造工厂,12:30;我们已经全部用完餐,可是接待方的答复是计划时间没有到。
虽然公司不同意摄影,但是,善解人意的陪同介绍人员提供了他们的讲解稿(中日对照)。待回国以后整理。




附件2 日本IHI-芝浦株式会社松本工厂参观手记

时间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上午10:00—1:30
地点 IHI-芝浦 株式会社长野县松本工厂、朝日工厂
中方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赴日韩考察团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组织,洪暹国副理事长为团长)
日方
 IHI-芝浦公司拖拉机事业部部长宫协先生 ,
 IHI-芝浦公司国际业务部战略企划二木先生
 IHI-芝浦公司国际业务部战略企划张伟韬先生(中国北京人)、相原先生(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

一 IHI芝浦公司概况
1942年成立。1950年开始生产发动机 拖拉机;公司从毛坯到产品的生产是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
公司总部位于东京都,大约1950年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美金,约900人;公司的股东包括IHI、芝浦、洋馬公司;IHI是日本的大型集团公司,1万多人;芝浦公司是日本**早的4轮拖拉机的研发企业;洋马公司有10%的股份;出口占公司比较大的比重,**近2年达73%左右。公司**重要的业务是为欧美大型农机企业(纽荷兰、福特等)OEM方式组织生产。
公司在中国有无锡帕金斯芝浦发动机有限公司,由英国帕金斯和IHI公司合资。
公司在长野县有松本工厂、 朝日工厂(主要制造发动机零部件);此外还有其他环保、植保机械的工厂等。
我们考察的主要是松本工厂,784人,133000平方米。主要采用柔性生产方式组织生产,各种农机、发动机130500台左右。
松本工厂的生产制造主要包括,毛坯(铸铁、铝合金材料)的生产。零部件的加工,包括,缸体加工、曲轴、凸轮轴、齿轮加工、热处理、拖拉机总成件(变速箱)的加工等。
产品装配采用混合装配线,可以装配各种拖拉机。
工厂有一条 旋耕机的装配线,为洋马公司OEM 生产。6人装配3500台/年。

二 公司的主要特点
1 高效率运作
IHI芝浦工厂的人员是800-900人左右,销售400多亿日本元,(28亿人民币)。其中6个人可以装配3500台旋耕机。凸轮轴、曲轴的加工基本上是1个人。
高效率的基础是精益的生产方式、自动化水平比较高的制造模式、较高的人员素质。

2 目视化管理
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感慨企业的现场管理,整理整顿活动、改善活动、目视化的管理。每一个加工区域的QC工程表、生产现场情况一目了然。
工厂的行走路线也是找寻5S的要求,标识清楚、各行其道、安全第一。
一件小事,印象深刻,会谈交流过程中,我请相原先生陪同到汽车取手提包,在厂区的路边有一块从包装箱上掉下来的小木板块。相原君小跑步过去捡起来放到垃圾箱。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企业的5S能做到如此好了。

3 精益化生产
进入工厂,首先感叹的可能是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但是,我认为对于中国企业目前**重要的需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生产方式,先进的设备需要较大的投入;管理的投入首先是观念的提升。
精益生产基本上是日本所有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小批量、单件化、平准化生产生产;日本的自动化是待单人旁的自動化,拖拉机的装配可以做到前面一台和后面一台完全不一样(配置、颜色)、部件的装配也是这样。

4 国际化经营
公司有海外事务的部门、接待的人员有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和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中国的合资企业也已经运作。


5 礼节性接待
进入工厂,首先看到的是中国国旗,非常亲情;日本人非常重视礼节,这一点在INI公司也不例外,接待的人员友好。亲切,时间观念、计划观念非常强。中午的就餐是便当,简朴大方而且节约时间。

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 当我们的财力还不是足够大,新设备的投入、先进设备的投入还有困难的时候,首先做强然后做大――首先学习他们的企业管理,从现场管理开始。
2 合理规划企业的战略,INI公司本身也是著名的公司,同时为洋马、纽荷兰等公司OEM生产,一方面是强强联合,另一方面合理分工各干所长;这一点国内企业特别需要向日本韩国的农机企业学习。

附: 在INI芝浦公司收集到很多现场管理的资料,回国以后整理。


2008-12-1记于 大津王子酒店

附件3 日本洋马公司参观手记


2008-12-2 下午12:50 根据安排我们参观洋马公司岗山工厂。

日本洋马株式会社下辖洋马农机株式会社,洋马农机下辖农机事业部,事业部与其他股东组建日本蜻蜓公司,拥有岗山、高知等工厂,我们参观地点为岗山工厂。

首先由于章夏总经理代表洋马农机株式会社以及蜻蜓公司致欢迎词。他主要介绍了企业的情况,洋马集团是农业机械企业,从事农机的研发、制造。农机公司主要生产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工厂方面除岗山、高知公司(工厂)外还有中国无锡的公司。产品方面,除了粮食机械方面,还有蔬菜移栽机等。在生产方面,一条线混合生产。日本的秋收已经结束,现在主要生产插秧机(可能偶尔有收割机)为了方便管理,采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章总经理在致辞中欢迎中国客人的来访。
小林常务董事代表企业欢迎中国农机代表团到中国。并预祝访问成功。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洪暹国副理事长代表考察团感谢洋马公司的热情接待;考察团到洋马希望学习洋马的先进技术、管理和经验。希望加强合作,通过合作加快开拓市场,不仅仅是中国的市场,还包括其他的市场。相信洋马的收割机、插秧机、蔬菜机械等会有很好的市场,农机协会有1800多家会员企业,协会可以愿意为洋马以及其他的日本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蜻蜓公司制造部皿海先生介绍了岗山工厂的情况,159亿日元,349人生产插秧机、收割机、蔬菜移栽机械、小型拖拉机等等。公司生产工艺布局主要从物流的角度考虑,公司主要提供MRP的组织生产。不仅仅毛坯、加工、组装,焊接生产也采用混线生产方式。(其实质是精益生产方式、一个流)。

随后,考察团成员考察了生产现场。

附件4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组团参观韩国农机展览


11月26日,以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洪暹国为团长的中国农机工业考察团参观了首尔(韩国)国际农机展览(SIEMSTA 2008)。

韩国国际农机展每2年举办一次,由韩国农机工业协会(KAMICO)主办;本次展会除韩国本国农机企业外还吸引了部分日本农机企业参展。共200多家企业参加了为期4天的展览。

据韩国农机工业协会官员介绍,韩国1963年动力耕耘机的普及开始了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水稻是韩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到90年代,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技术得到大力发展,已基本实现了以耕整、栽插、植保、收获、烘干、加工为主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韩国农业机械以小型、先进、适用为主。主要农业机械有拖拉机、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和其它农田专业化作业机械。

从展会情况看,韩国农机企业的整体水平较平衡;大型企业的企划能力、国际化、专业化水均在上乘。展览在韩国贸易中心的COEX展示中心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展览馆举行,所有参展企业的布展、装潢、宣传资料均比较吸引观众的眼球。从外观看,绝大多数产品的外观比我国的产品略高一筹。从参展的产品看,参展企业代表了韩国农机工业的水平,大型企业产品门类齐全,小型企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

韩国农机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较高,韩国的农机巨头均实施了海外拓展战略,而且都把中国作为其重要的战略市场。参展的大型农机企业例如国际(DK)、亚细亚(ASIA)、东洋(TYM)、大同(Daedong)、LS等企业均已在中国合资或合作。

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设备方面,本届韩国农机展重点展示了适合水田用大马力拖拉机、带接粮装置的大马力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带施肥喷药装置的高速乘坐式插秧机、各种高效植保机械、粮食后处理设备等。

与大企业的品种齐全、规模庞大相比,部分小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程度同样令人称道。许多中小农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特色”农机,例如一家企业提供的手推式播种机,一亩地15分钟,性价比较高,通过更换排种器可以适用于多种植物;同样,“大庆精工”企业生产的农机配辅件包括了手推车、转向轮等,做工非常精致,设计也非常人性化;还有一家“YG”的公司,从事中日韩水稻机械的配件销售、制造,其产品细分、市场细分的程度已经非常具体、细致。

大企业以国际化的视野保持技术领先;中小企业不一味求大求全,以精细取胜;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平衡发展;共同为农户提供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构成了韩国农机工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除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及相关的专业分会的官员、专家外,参加考察的还有山东巨明、中机南方、山东常林、浙江四方、南通富来威等10多家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




附件5 抢抓后发优势 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日韩农机考察侧记

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吴亦鹏

2008年11月25到12月4日,应中国农机界的老朋友――日本新农林社株式会社社长岸田義典先生的邀请,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组织国内从事农机研发、生产制造的骨干企业中机南方、山东常林、山东巨明、湖州生力、三门胶带、市下植保机械、南通富来威农机等10多家企业的领导组成中国农机工业协会访日韩考察团,考察团参观了韩国国际农机展览(SIEMSTA 2008);在日本期间,考察了日本丸山制作所千葉工厂、发动机工厂,日本石川芝浦(Ini-shibaura)株式会社松本工厂、朝日工厂以及日本洋马农机株式会社岗山工厂,期间还于日本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川泰治,日本全国农业机械商业协同组合联合会专务理事永江启一,日本洋马农业株式会社东京支社社长小林秀夫,日本石川芝浦(Ini-shibaura)株式会社本部长金子洋一,日本丸山制作所上海贸易公司总经理柳原淳以及新农林社岸田先生的儿子岸田健宏常务理事等日本农机界友人进行了交流。

由于专业和知识结构的原因,本文仅简单介绍一些日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方面的情况。

一 日韩水稻全程机械化农机具的基本情况
1 品种齐全、路线完备
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包括了耕整地设备、水稻种子的前期处理、播种、种植(直播、移栽)、防除(植保)、收获、烘干、稻米的处理等。日韩已经基本实现全过程的机械化,相对而言我们的农机产品主要集中在耕种收阶段。
以韩国为例,韩国水稻农事的机械化率参见下表。
主 要 农 事 的 机 械 化 率 (单位 : %)[略]

【数据来源:韩国农业机械产业现状 ――韩国农机工业协同组合 次长南圭哲在“第八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六届亚洲农机峰会”上演讲】


2 企业的综合实力强,产业的集中度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大
日本、韩国的水稻机械化生产企业相对实力都比较雄厚,产业集中度较高。
以日本的插秧机(田植機)为例,主要生产企业如下表:
序号 企 业 品种
1 ISEKI (井关) 13
2 KIORITZ(共立) 2
3 KUBOTA( 久保田) 18
4 KONNMA 2
5 Fujii(藤井) 10
6 Mitsubishi(三菱) 10
7 Minoru 12
8 Yanmmar(洋马) 15

【资料来源:日本《机械化农业》杂志2008第6期】(特别感谢日本新农林社(株)社长岸田义典先生馈赠)
3 技术创新程度较高,産品朝差异化、省力化、轻勞化方向发展
日本插秧机企业的差异化程度很高,如上表统计日本的插秧机品种达82种之多,其中还不包括一些新提出的复合式插秧机。洋马公司介绍,其近几年的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移动
2008年10月,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将今年推向我国市场的95马力、68马力两种新型高质量高性能水田拖拉机在郑州农机展览、海南全国省级农机推广站长会议期间高调亮相,并在江苏睢宁县等举办展示会。

就插秧机而言,在新技术的创新方面,日本企业、研究机构已经推出了新一代高速插秧机――插秧机机器人。他们把田间作业(水田和旱田生产)作为一个集成的管理系统,以省力化生产为目标,利用检测与传感技术进行无人作业自动化试验和农作业的省力化试验研究。利用高精度GPS确定位置、利用光纤陀螺传感器检测姿势从而实现了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行走。1个小时完成5亩左右的水稻田插秧。
在日本和韩国,目前的主流机型的发展趋势是:
(1)性能更优
关于插秧性能,虽然因条件而异,资料显示,各种形式的插秧机的检查结果,漏插率为1.0%、连续漏插率不到0.1%的插秧机比较多。
(2)高速化
插秧机频率(速度)更快是插秧机的发展趋势,速度由通常的0.8-0.9m/s提高到 1.2- 1.5m/s,同时配合宽幅(10行)机型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农田作业量达到了每小时50亩左右(不含田埂)。
(3)复合化,
插秧机不仅仅插秧,带施肥、喷药装置。洋马、久保田、三菱公司推出的都是复合式插秧机。
还有一种插秧机,装有一种“辊子”,它并不是安全装置,而是对转弯时被车轮压过的农田表面进行平整。以前,都是辅助作业者使用一种叫做“耙”的工具来整地。【有的日本农村可以看到男人驾驶插秧机,女人耙地的场景】现在就不需要这个作业了。例如,在洋马岗山工厂我们看到的新款插秧机呈绿色,并带插前耙地功能。根据农家的要求有的插秧机已将这种装置作为标准配置。此外,有的插秧机还有将切细的秸杆还田的功能,平时使用的插秧机中也有开始配备的。
(4)省力化(带辅助运苗),
通过人性化设计解决高速机不高速的问题;许多高速插秧机带辅助送苗装置,无论是Mitsubishi公司的LV,还是久保田都提出带辅助送育苗的产品。
考虑了送苗时的作业姿势,采用了长的送苗装置,在驾驶座的周围和后车轴上方设计了台阶,使送苗、送肥料变得更为方便。
育苗、运输设备也越来越丰富。插秧机使用的是每亩 20只苗箱,但随着作业的规模化,使用的箱子数量越来越多,对苗箱搬运的省力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市面上出现了苗箱运输机、苗箱清洗机等相关设备,应用也越来越多。
(5)节能化,
日本的久保田、韩国的DK公司等均推出带旋耕的少耕式复合插秧机。
(6)疏植栽培受青睐
日本还出现了一种插秧机,减少植株数的疏植栽培专用机。 这种栽培方法以前主要在(日本)西南温暖地区使用,但随着地球温暖化的影响,也开始在北方地区使用了。
(7)适用性强
自动驾驶式插秧机能平稳地越过左右静倾斜角为30度的地方,因为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机子本身的平衡。
(8)自动化程度提高
配备各种自动装置避免高速作业给驾驶者带来的驾驶疲劳。目前,在已非常普及的插植部升降控制、插植部左右水平控制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插植部前后水平控制、插秧深度自动调节装置、防突然加速装置。有的插秧机,其手柄附近配备开关控制杆,通过一个手指就可以实现插植部的升降的设定、插秧离合器的开/关。
(9)人性化设计使操作更便捷
在使用及操作方便性方面,也获得各种改进。出现了被称为HST和兼具HST与机械式传动机构优点的HMT的变速装置。这种变速装置,可以不用变速杆,只通过脚踏板实现变速,驾驶时就像在驾驶自动变速汽车。还有的在转弯时拉开手柄,则后轮内侧的离合器断开,不需片式制动器动作即可实现转弯功能。这些操作的简便化,可以达到防止误操作的目的。
考虑到机手老龄化的问题,**近几年,新插秧机基本都采用了通用设计。前操作屏使用大的字体及图形;详细的指示,可以通过大的文字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出来,比那种不得不凝目而视才能看清的机型更方便、更安全、更人性化。
有些还可以实现进出农田、田埂时的下地操作,此时,将离合器置于ON/OFF位置,同时,通过操作手柄使刹车动作,移动速度也放到超低速上。
(10)小型化。
此外,对于中国市场而言,2-3行插秧机以后会成为趋势,一方面中国农民的购买能力有限,另外一方面西南丘陵地区等水稻产区的水田面积比较小。久保田、井关均在中国的郑州农机展览会议上提出小型机。




4 重视中国市场的开拓
日本的洋马、久保田、井关、三菱;韩国的国际(DK)、亚细亚(ASIA)、东洋(TYM)、大同(Daedong)、LS等均在实施其中国市场的拓展战略。


二、 几点建议:

目前而言,我们在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方面主要存在的不足是,“有效技术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
整体思路上重视耕种收环节,
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适合中国农村的产品尤其较少
在种植环节,以独轮、手扶为主打机型,产品的技术档次与日韩有一定差距。
在收获环节,全喂入海占有较大的比例,半喂入主要集中在久保田等外资品牌。

1 以日韩发展水稻模式为蓝本,进一步了解日本、韩国的具体情况
就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而言,建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邀请日本的专家到中国进一步介绍发展情况、设备提供的情况和日本的发展情况。

2 以耕种收为核心,发展全程机械化
对于国内的农机研发和农机制造企业而言,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农机产业链很长,建议开展差异化研发,向种前和收后延伸。实践已经证明,水稻种子种前种子的预处理可以增加产量,干燥处理可以减少损失,改善口感。日本的稻米价格很高但是其米质和口感非常好,这和日本发达的烘干技术是分不开的。

3 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有关的生产机械化的技术供给的引导
新的国家标准主要考核耕种收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建议关注种前、收后环节的机械化。

4 延伸乘坐式插秧机的作业用途
韩国的展览会展示了乘坐式插秧机的新用途,包括与植保机械的整合、与旋耕机械的整合、与直播的整合;通过使用乘坐式插秧机的底盘(行走部分)拓展产品的新用途。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5 加快技术进步,实现版本升级
中国插秧机以手扶为主,独轮机还有一定的比例,乘座式插秧机刚刚起步。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尽快实施机具的升级换代。




【附:本文系考察报告的初稿,由于部分资料及照片暂时无法处理,待后完善。本文在技术发展趋势方面,参考(日)猪之奥康治《作業者輕勞化對策進程》,感谢日本新农林社社长岸田先生的全程帮助!】

  • 《世界各国农业机械化的路径及给我国的启示》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国家扶持经验》 黎海波 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2005年第4期《湖南农机》
    《台湾农业机械化概论》台湾大学生物产业机械工程系 冯丁树教授
    《韩国农业概况》 http://www.99sj.com/Article/2611.htm
    《韩国农业机械产业现状》韩国农机工业同组合次长南圭哲在“第八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六届亚洲农机峰会”上演讲
    《日韩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考察报告》中国农机考察团:刘恒新 范伯仁 陈立丹 张园 张汉夫等
    李增宏 2 0 0 8 年5 月中旬农业部组团赴韩国考察报告 《韩国农机补贴支持政策》 《当代农机》2008年 第6期




发表于 @ 2009年04月20日 00:48:00 |点击数()

旧一篇:我国旱地栽植机械研究概述(一)|新一篇:富来威 新品 2ZQ 烟草移栽机

博客信息
富来威老吴的博客的博客
创建时间2007年09月13日
今天点击:426
本周点击:91
本月点击:503
点击总数:228537
[发私信] [加为好友]
博客公告
文章分类
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4篇)
默认类别 默认类别(337篇)
农机补贴 农机补贴(32篇)
农机技术 农机技术(12篇)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3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