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超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三农” 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形成惠农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农机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保持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建立健全了惠农工作的长效机制
改革开发30年来,国家先后出台11个“中央一号文件”,从多个层面对三农工作予以支持,建立健全了惠农的长效机制。
一是解决了“三农”的体制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基本解决了中国“三农”问题的体制问题。
二是理顺了“三农”的结构性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从2004年-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三农。中国在新世纪已连续出台了六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解决了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不均的结构性难题,为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三是形成了惠农的长效机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央下发的11个中央一号文件,分别结合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逐步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使“三农”工作不断分享改革带来的成果。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三农”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粮食产量稳定提高、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实现了“三农”工作的稳步发展、有序推进,形成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健康机制。
二、农机工业得到平稳较快发展
我国农机工业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有力提升了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提升技术水平,储备发展后劲。
拖拉机产业作为农机工业的代表产业,为缩小与先进国家拖拉机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差距,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加速产品换代升级,1983年沈阳、天津、长春拖拉机厂引进了美国约翰迪尔公司44、56、70、80、100、160马力轮式拖拉机系列制造技术;1984年底一拖集团公司、上海拖拉机厂开始引进意大利菲亚特公司45-100马力轻型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制造技术。在此基础上部分重点拖拉机厂产品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培养了拖拉机研究所、工厂设计院和各引进厂的技术人员,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拖拉机设计技术和工艺设计技术,为下一步设计和生产新系列拖拉机做好了人才和技术储备。
二是产业链条延长,制造能力提高。经过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小麦、水稻和
玉米收割机三大农作物系列产品,与国际企业的技术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棉花、花生、甘蔗等大宗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拖拉机产业已经能够生产履拖、轮拖等多品种产品,轮拖产品功率已经从改革开放时几马力延伸至280马力以上。
中国一拖的轮拖、履拖一直引领行业发展方向,160以上功率段马力拖拉机的批量投产更是企业发展的标志,为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领头羊”作用。同时,农机企业通过关键要素投入,坚持技术升级、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研发、制造出一批代表中国拖拉机高科技含量产品,大大缩短了农机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产品制造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三是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发展能力增强。随着农机产业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规模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在中国一拖、
福田雷沃等优势企业继续引领行业发展的同时,
东风农机、江苏悦达等企业也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时风、中国一拖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大关;时风、中国一拖、福田雷沃等拖拉机企业分别进入了机械工业100强,企业后续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拖拉机作为农机工业的龙头和标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中拖产业已经呈现出“3+5”格局,大拖“三巨头”分别是中国一拖、福田雷沃和迪尔天拖。国内多家企业已经具备生产200马力以上拖拉机的能力,开发出大功率产品样机,标志着技术创新水平得到新的提高。中拖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悦达、福田雷沃、东风农机、中国一拖、迪尔中策“五巨头”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各企业之间的发展实力和水平在市场中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未来的时期内新企业可能随时进入重新改写这种格局。
三、农机化稳步进入到中级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农机化进入到中级阶段以来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一直保持着又好又快、持续提高的有序发展趋势,农机化的水平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被不断丰富、完善。
一是耕种收水平得到快速提高。1978年,我国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40.9%、8.9%、2.7%;2008年,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61.8%、35.3%、32%,分别增长20.9%、26.4%和29.3。2008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达到45%。农机作业水平连续5年增长水平超过1.5个百分点。2008年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全国水稻机收水平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机作业水平逐年提高,将辛苦耕种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耕种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共同分享改革成果。这既是有史以来的**高成就,更是“三农”平稳较快发展的标志。
二是跨区作业开辟收割新模式。中国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14年的全国性跨区机收作业将亿万农民从烈日的收割中解脱出来,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更是资源整合、产业发展的实践例证。我国收获机械工业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资料显示,1978年全国仅有收获机械制造厂95个。发展到2008年,我国统计在册的规模收获机械生产企业达到150多家。在1978年,我国收获机械的拥有量仅有8.2万台;到2008年底,预计全国收获机械的拥有量达到160万台左右。三大农作物之一的
玉米收获机械近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自2002年至2008年的9年间,拥有量从0.44万台猛增至4.15万台,增长了9.4倍。值得肯定的是,以福田雷沃为首的新兴企业为我国主要农作物机收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农机跨区作业有效的整合了收获资源,提高了购机者农机应用范围,缩短了农民的收割时间,加大了机手收割区域,**大限度地提高了农机投资回报率,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机化整体水平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在13个省实行跨区作业到2008年全国各个省份推行跨区作业,不仅推进了我国收获机械化发展进程,也带动了我国收获机械产业的快速发展,达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
三是农机装备总量质量稳步增长。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农机总动力持续增长,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1978年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2亿千瓦,2008年全国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8亿千瓦,30多年提高6.7倍,平均每年提高0.2多倍。预计2008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40万台,同比增长17%,创造历史**新里程;
联合收割机达到71万台,增长12%,谱写新的发展篇章,科技投入力度和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机的装备质量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发展实力得到不断增强。
发表于 @ 2009年04月03日 10:5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