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为何推而不广?
发布日期:2009年5月7日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作者:李少波 杨永红 王建合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河北省开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并投入一定的资金开始保护性机具的研制和技术的推广。实践过程中,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其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得到了河北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并受到了项目区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除了部、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县示范区在项目资金的扶持下得到了发展以外,其他区域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力度、推广机具数量、发展面积等都不尽理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这项新型实用技术形成了久推而面积不广的局面。其原因何在?
认知不足模式单一
制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因素很多,具体表现在各级政府支持力度、部门协调、农机农艺结合、多层次技术培训等诸方面。一是县、乡级政府主管领导的支持和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认知度不够;二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技术体系,涉及到农作物整个生长各个环节,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三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依托和支撑是县、乡级农机管理、推广人员,如果这些主力军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一知半解、知识面窄,事业心、责任心差,不能解决生产和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势必影响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主体——机手和千家万户农民土地承包者推广这项技术的积极性;四是机手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同时和农民一样是项目的受益者也是风险承担者,机手和农民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作业质量要求、生产环节农艺规范程序等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成败;五是目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规范要求单一,技术路线模式化,忽略了各地农业生产中土肥情况、农作物品种、水利条件以及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农民种植需求不同等因素,没有因地制宜探讨适合各区域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规范、技术路线,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部门、农民自发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热情和主动性;六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具尤其是免耕覆盖施肥播种机的作业性能(可靠性、适应性)差、作业效率低,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需要。
机具售价高效益差别不明显
此外,调研中发现直接影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还面临一些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困境: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具售价过高。目前市场上一台小麦12行免耕播种机售价1.5万元左右,而一台12行普通播种机售价只有0.35万元左右。农民享受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后购买一台小麦免耕播种机的钱,可以购买享受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普通小麦播种机4-5台。农民购机一次性投入较大,而两种机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又差别不大,直接影响了机手购买和使用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积极性。
原有普通播种机保有量太大,影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以河北省为例,截至2008年底,播种机(含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保有量479738台,其中免耕播种机(含小麦、玉米)137737台;一年两作区小麦免耕播种机只有5342台。小麦播种期相对夏玉米播种期虽然较长,但在适宜播期内,普通播种机与免耕播种机抢活,且普通播种机作业收费低(普通播种机作业收费15元/亩,免耕播种机作业收费35-40元/亩)。在当前农产品价格偏低,社会、机手和农民接受机械化保护性技术知识不系统、不完整的情况下,大面积推广特别是要求成方连片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困难太大。
普通播种机与免耕播种机机手创造的经济效益差别不明显。在“三秋”夏玉米收获、冬小麦播种期间,普通播种机机手作业程序为: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两遍),旋耕(两遍),收费各40元/亩左右;小麦播种收费15元/亩。机手所用机具质量可靠,作业效率高,机手一个作业季收入约为2-3万元(特殊情况除外)。免耕播种机机手作业程序为:玉米秸秆粉碎还田(两遍),收费40元/左右,免耕播种收费35-40元/亩。个别型号的免耕覆盖施肥播种机故障率高,作业性能(可靠性、适应性)差、作业效率低,大部分机手对小麦免耕播种机的适应性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尚处于初级阶段。机手一个作业季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特殊情况除外)。这对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具体实施者——机手,在经济效益和使用推广上有一定的影响。
前期推广机型作业性能差对农民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县,因当时机具可靠性、适应性差,机具故障率高,作业效率低,对机手操作技能相对普通播种机要求高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苗弱、缺苗断垄、毁种重播、粮食减产等现象,对基层农机部门和农民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技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以致于发展到现在,各项目县不管是天气、肥料、种子、植保等原因,还是因机手操作技能问题,只要是实施区域粮食作物减产,都归咎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影响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发表于 @ 2009年05月07日 15:4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