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农机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兵团农机化>>——科研院所>>

新华网访新疆农垦科学院原农机化研究所所长陈学庚收藏

【16:05:48】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点击新华网新疆频道和兵团频道联合推出的的访谈节目。今年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成立50周年,该院成立50年来在科研、开发、扶贫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不怕艰辛、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今天我们非常有幸为大家邀请到新疆农垦科学院原机械装备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河子大学硕士生导师陈学庚。欢迎您陈所长。陈所长,首先请您跟网民朋友打声招呼好吗?

【16:06:44】陈学庚: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很荣幸和大家见面。

【16:07:42】主持人:

陈所长,我们也非常欢迎您今天来到这里作客。网友们对您本人或许还不是很了解,在这里也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历好吗?

【16:08:00】陈学庚:

好,其实我的工作经历非常平凡,1968年从学校毕业,毕业以后分到共青团农场,就是现在农七师的一个团场。下去以后在连队里当过农工,开过 拖拉机,到机械厂当过车工、钳工、技术员。**后做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在基层呆的时间比较长。我当时学历比较低,所幸的是我当时认识到我知识的不足,学的知识很有限,当时我就认真的学习技术。回忆起来,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技术上面,从书本上学习工程力学的知识。我一边干一边学,遇到不懂的就问工人师傅和大学毕业的工程师。那时候的大学生也很多,通过几年磨炼学了不少的知识。这样为后面承担重任奠定了基础。

【16:08:22】主持人:

陈所长,可以看出,您那一辈人对知识的渴求是非常强烈的,也非常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这也正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所需要学习的。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下基层,您的经历可能对他们也是一个启发。陈所长,我想您在基层学习锻炼的过程中,也一定有一些难忘的经历,跟我们讲讲好吗?

【16:08:37】陈学庚:

当初在基层工作的时候,又要工作好,又要把自己不会的知识学到手,当时确实很辛苦。1971年的一天,上级领导派我到下野地(现在的122团)看一个农机,当时设备买不到。我去了以后,花了三天时间把图纸测绘出来,当时交通落后, 回来的时候下雪了,班车也没有,我问工作人员说可能三四天以后才有班车。当时我很着急,因为当时有很多事要做,另外学习也不能放松。我下了决心早晨天一亮就往回走,花了整整一天,一直到深夜走回到共青团农场。

【16:08:50】主持人:

您当时是从122团到共青团农场。

【16:09:03】陈学庚:

当时人也挺好的,在路上走的时候,也搭了一些便车。现在分到我们所里的大学生,我经常给他们讲,开始一定要学好技术,没技术的话要作出大事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也是我的经历。

【16:09:17】主持人:

您的经历也给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陈所长,我们也了解到,您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机械设计和推广的工作,是我们新疆干旱区农业机械研究应用方面的专家,也是新疆地区该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您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您在这么多年来的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是如何将它们进行推广应用的,好吗?

【16:09:50】陈学庚:

好的。我们取得的成果确实是不少的,但是这个成果是我们团队的,我只是在团队的领头人,这些成绩都是属于大家的。概括的说,从1980年到今天一共组织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22项,绝大部分通过了省级以上成果鉴定。我统计了一下,两项成果评价结果是:国际先进,十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其余进入了国内先进。这些成果**大的特点就是以大农业为实际,其中有16项成果获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六项。还获得国家星火二等奖一项,获得国家专利20项,开发产品当中有8项产品获国家优秀新产品称号,其中一项获得95优秀新产品奖。研究开发的机械种类有播种机械、耕种机械、节水灌溉机械、施肥机械,田间直播机械五大类32种新产品。**主要的一点是这些产品都实现了较大规模的产业化,大规模用于实战了。开发产品和研究的时候,我们针对新疆和兵团大农业的急需,要什么,哪个地方是瓶颈,我们就研究什么,研究出来一打一个准,可以说都能实现大农业产业化。

【16:10:06】主持人:

非常有针对性。

【16:10:24】陈学庚:

它的生产上需要什么,我们就组织研究什么。我们主持研究成功的滴灌、精量铺膜播种机,这个产品是兵团实施六大精准农业的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急需的机械装备。这个项目2003年通过成果鉴定,当时评价是国际先进。2005年到2008年,是大规模推广阶段,2003年到2005年,是种植示范阶段。在2005年到2008年期间,推广大型机具数量达到5949台。光是兵团用这种机械精播棉花面积四年来达到了1840万亩,2007年和2008年都超过了600万亩,当时占兵团棉花总面积的80%以上。职工从不喜欢这种机械到非用这种机械不可了,推广的面积非常大的。现在这种机械已经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非洲的国家。另外巴基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对我们这种机械非常的欢迎,后面可能会掀起一个小高潮了。

【16:10:39】主持人:

陈所长,您刚才说到许多基层的团场职工和农民,对你们所研制出的农机具从不喜欢到非用不可,这个过程你们是怎么来让农民接受的?

【16:13:10】陈学庚:

我们就是靠实际说话,靠我们的工作说话。2004年我们到农一师做示范,当时农一师也很担心可行不可行,当时他们一共买了八台机具。很多团场不敢播单粒,一定要播双粒。后来师里的领导说:“哪个团场都得播出800亩地来,谁播不出来都不行。”各团场也都播了,**后出苗的时候,效果就很明显。凡是播双粒的还要定苗,非了大劳力了,凡是播单粒的职工,他们都喜洋洋的,得到了休息。从那以后,不到两万亩地进行了示范,在农一师全面的推开了。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一对父子俩,当时儿子一定要播单粒,父亲一定要坚持播双粒,害怕当时苗出问题。父子俩为此吵了一家,**后儿子扭不过父亲,**后按照双粒来播的。一出苗以后,别人家都是舒舒服服的不用定苗了,而他们家趴到地里定苗。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儿子一边埋怨父亲,一边花钱找人定苗。我们当时去的时候也见到了父子俩,他们说,我们服了,明年我们一定要播单粒的,这个机器确实好。到了2005年农一师的推广面积达到了将近一百万亩地,2006年达到了145万亩,基本上是全面展开了。农一师职工对精播是**欢迎的。后面通过全兵团范围大家都进行了,这项技术全面展开了。

【16:13:30】主持人:

陈所长,您所带头研制的这些农机具给基层的职工和农民带来了许多实惠和便捷,也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您刚也提到您所研究的项目获得了二十多项的专利,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16:15:27】陈学庚:

我的第一项专利是1989年获得的,那是水动铺膜装置。从1989年到目前为止大概有二十多项。我们的专利有一个特点:全部大规模得到了转化,不是空的。现在有很多的专利是空的,转化力在国内来讲是30%左右,我们的二十多项专利达到95%以上。因为我们的专利是有了想法以后,把机器做出来,试了行,大生产合适。我们才申报专利, 都是采用这个程序进行的。当然这个程序也是有缺陷的,有可能发生专利让别人抢注的现象。

【16:15:39】主持人:

陈所长,您刚说到转化,就是将专利运用到实践当中?

【16:15:51】陈学庚:

转化就是把专利变成产品,变成机具,这样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能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16:16:06】主持人:

您刚也介绍了您所发明的专利是根据当地职工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研究的,是这样吗?

【16:16:19】陈学庚:

对。我们根据大农业急需,我们经常下去看到需要什么机具,什么地方是瓶颈,我们就进行攻关,有了气色之后,就觉得成功没问题,我们就赶快申报专利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

【16:16:37】主持人:

陈所长,农机科技方面对我们许多网友还是比较陌生的领域,您跟我们介绍一下您平时都是怎么工作的?

【16:19:05】陈学庚:

农机产品,尤其是拖拉机后面配套的农机具,可以说既复杂又简单,为什么说复杂呢?因为工作条件太复杂了。有时候一个区域和另外一个区域就不一样,在一个区域里条田和条田都不一样,所以机具要适应土壤的条件。但是我们针对的人群是农民和农业,机具价格也要特别的低,很不好研究。越简单的农机具,农民越起来越顺手,复杂 了以后故障就多,太复杂了农民也不会用。所以就要求我们研究出来的农机具要非常简单,用起来也非常顺手。搞农机研究要经常的深入一线,动手能力要强。实际上多出成果是要多付出的,想不付出白白的拿到成果,一般是不容易的。我们的团队成果确实多,但是也确实很辛苦。我们的团队从来没有双休日,每星期能捞到一天休息也就不错了,晚上加班到12点是经常的事。虽然辛苦,但是乐在其中。每当一种新机具研究成功,并大规模使用的时候,团队每个人心里就像比中了大奖都要高兴。现在为社会能作出一点贡献,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幸福。

【16:20:11】主持人:

可以看出,农机科技的研发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但同时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事业。陈所长,我们知道新疆是产棉大区,您所研制的一些农机装备为新疆成为我国优质棉生产基地,棉花单位产量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也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您能跟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16:25:00】陈学庚:

好的。1983年以前,我们兵团棉花的平均单产不到40公斤,我查了当时的记录,好象是38公斤多一点,还不到40公斤。由于引进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实现了矮、密、早、膜栽培的新举措,棉花产量迅速提高。新疆是机械化大农业,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是靠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来支撑的。我们就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来说,1980年兵团第一次试种地膜棉,种了以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迅速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当时从干部到职工都认为地膜棉好,但是当时就是推广不开。初期的时候,靠人工铺膜播种,一个工**多干到四分地,小面积示范可以,如果是大规模干的话就没法进行了。我们团队在1982年的时候,研究成功了2BM系列铺膜播种机,当时联合作业膜上穴播,多道作业程序一次完成,三膜12行机作业一天就顶300个工。这个技术省种、省工、省膜,经济效益非常明显。这个机具一出来,地膜植棉迅速在全疆铺开了。当时我们的机子推广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1988年我们团队又研究开发成功换代产品,作业效率又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16:25:38】陈学庚:

滴灌精量铺膜播种机研究成功将地膜植棉作业水平提高到了新的高度,铺设滴灌管和铺膜、播种九道作业程序一次完成,每穴要一粒就是一粒,由于实现了精播,不用定苗了,南疆团场职工五一放了大假。实际上五一是定苗**紧张的时候,**需要人力的时候,实现了精播以后,很多团场都放了大假了。这是历史上没有的。2006年兵团732万 亩棉花平均单产151.3公斤,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超过了当时的澳大利亚。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棉花主栽区是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进入本世纪,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由于机械化铺膜播种,引入了地膜栽培和其他新技术,面积迅速增加,产量迅速提高。新疆就成为我国**重要的植棉基地。2006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到了328.8万吨,当时占全国份额是超过了40%。兵团棉花亩产由1983年不足40公斤,提高到2006年的151.3公斤,这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先进实用的农机具在里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不能说凭一种机具就能把这个产量干这么高,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没有这个机具,其他的技术措施大面积推不开,所以先进实用的农机具是一种载体,通过这种载体把这个新技术迅速的推广开来。

【16:28:00】主持人:

陈所长,可以说先进的农机具在农业现代化方面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刚才听了您的一些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农机科研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中间您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您在科研开发当中都遇到过哪些困难呢,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16:29:26】陈学庚:

好的。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说起来是很费力的,关键是费脑劳心。比如说1982年,我们研究第**台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的时候,那时候也想了很多办法,核心部件是穴播器,但是就是不成功。有一天我在工作室里从早晨九点干到晚上三点,连续干了18个小时,当时毫无进展,当时又累又烦。当时就不干了,回家睡觉。回到家里躺到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到了凌晨,似睡非睡,突然脑子里出现了新的思路。那时候也不觉得累了,爬起来又到工作室里接着干,到中午的时候获得了成功。当时非常高兴。当时为了试验机具,我们的团队经常挑灯夜战。

【16:31:09】陈学庚:

有一次农七师要在共青团团场(130团)开现场会,要在现场会上演示的机具还没有达到**佳状况,当时我们一直在地里调试机具。两个拖拉机一个打着灯,另外一台拖拉机在作业,一直干到凌晨五点,现场也布置好了,也达到了要求。像这样的事例是经常遇到的。那一天由于现场布置的好,经过一晚上的准备,现场会非常的成功,这对新 机具的推广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遇到的困难确实很多,关键的是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而是要下大力气克服它,必定要艰辛一点,有了付出必定要有大的收获。

【16:31:25】主持人:

陈所长,您在推广和应用农机具的时候,一定会经常下基层和团场职工和农民接触,在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令您比较难忘的故事和经历呢?

【16:33:33】陈学庚:

接触是经常的,不和一线技工接触,不到大田去,你想研究机具并且能顺当使用,那是不可能的。毕竟你得下去了解情况,这样你就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后面的研究工作就会非常的顺利。只要心里有了新技术,我们也是下到田间地头,直接给职工讲技术的好处。过去棉花播种,大家都相信一条:有钱买种,没钱买苗。每一亩地都播到7-8 公斤种子,实际上既浪费了棉种,又浪费了大量的劳力,我们当时发明了一种精准穴播器,当时精准量达到了1-2-1。当时我动员了农七师129团刘团长,我们达成了协议,要求刘团长在全团大规模推广。当年刘团场引进了棉花新品种,这个品种非常贵。那时候精播机还没有问世,我们在129团干了10万亩地,那一年129团那一年光是棉种接近了100多万元。通过这个技术,一下子精准量意播种在北疆推广开了。

【16:34:48】主持人:

我想老百姓使用了您研制的农机具也尝到了甜头,他们对您本人也一定是非常感激和尊敬的。陈所长,您作为兵团农机专家,您对兵团农机发展有什么想法?

【16:37:41】陈学庚:

对于兵团农机的发展,温总理来兵团视察工作的时候也作出过重要指示,其中一条就是:将兵团建设成农业机械化推广示范基地。兵团是机械化大农业,要做的事确实很多。目前尽管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85%,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没解决。首先要解决的是棉花全程机械化问题,关键要实现棉花的机械采收,不能再靠人工了。棉花机械采收尽 管搞了这么多年,但是还有很多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关键是要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其次要解决特色林果业,机械化的问题也要很快的解决。还有特色作物机械化问题,比如番茄生产机械化的问题,这个也得解决。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的问题也要解决。兵团目前要继续加大新型农业机械研究开发的力度,另外要加快将农机产业做大做强的速度。兵团也把农机产业列入六大产业之一,速度要加快。兵团农机产业有打入内地市场和出口中亚五国的巨大潜力。

【16:38:59】主持人:

陈所长您刚提到兵团农机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想解决这些问题**终还需要人来解决,也就是需要科技工作者。我们也了解到,新疆农垦科学院培养了一批批非常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您能谈谈农垦科学院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吗?

【16:39:19】陈学庚:

好的。多年来,新疆农垦科学院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现在跨进新疆农垦科学院门栏条件也高了,以前本科生就可以了,现在不是硕士生就进不来。农科院也确实为兵团大农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兵团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数量上讲兵团获得的奖是很多的,这是兵团巨大的荣誉。这些奖项有80%以上是农科院获得 的,也是大批科技工作者辛勤劳作的结果。我们这个团队也培养出中国青年科技贡献奖一人,国家人事部国家级专家1人,自治区优秀专家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

【16:39:38】主持人:

可以说兵团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陈所长,刚才通过跟您交流让我们也了解到农业科技工作者背后的艰辛和不易,您能说说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这么多年来一直默默的在工作岗位上奉献您的青春和才华呢?

【16:41:05】陈学庚:

我喜欢农机的研究开发,干上这一行了,越干对这个行业越了解,感情也越深。尽管农机科研工作非常的枯燥和繁重,但是我觉得乐在其中。每当一项科研成果变成产品了,特别是在大规模应用的时候,我感到无比愉快。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人来到世界上走一圈,总要给世界上留下一些东西,这样也就不感到遗憾了。抱着这个信念, 我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从来没感觉到枯燥和繁重,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值得的。

【16:42:02】主持人:

我想正是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才支撑着您为一项事业默默奉献这么多年,陈所长,我在节目一开始就提到了,今年是新疆农垦科学院成立五十周年,在节目**后,也请您谈谈在新疆农垦科学院工作这么多年的感触,以及您对新疆农垦科学院未来的展望好吗?

【16:42:42】陈学庚:

我是1992年2月份正式到新疆农垦科学院报道的,在农科院工作了18年了。新疆农垦科学院发展很快,特别是这几年发展很快。我在新疆农垦科学院工作也感觉到很愉快,我们是农科院这个大环境里培养出来的,没有农科院也没有我们现在的成果。我们对农科院很有感情,我们坚信,农科院会建设得越来越好,为兵团的贡献也越来越显著。

【16:43:02】主持人:

在今天节目的**后,我也祝愿新疆农垦科学院今后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非常感谢陈所长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再见。(摘自新华网)




发表于 @ 2009年06月19日 11:49:00 |点击数()

旧一篇:农四师七十五团:大力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新一篇:关于报送2010-2015年农机装备需求测算表的通知附件下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