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型联合收割机轴流技术改装的来历
唐守来
“八五”和“九五” 期间,黑龙江省农垦水稻面积发展迅猛,到“九五”后期水稻生产已占黑龙江省农垦农作物总面积的50%以上,同时迫切需要解决水稻生产相适应的农业机械,特别要解决水稻收获机械滞后的问题,当时国内还没有成型和批量生产出收获水稻方面的大型自走式轴流滚筒技术的联合收割机;加之传统的切流式滚筒联合收割机在收获水稻上综合损失率高达7%以上,在收获上还是以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人工割晒,然后由小型脱谷机脱粒的收获方式,滞约了水稻生产水平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1997年,刚退休的原农场农机副场长候镇卿同志具有超前的创新思维,投资5万余元,购买1台E512型联合收割机,协同农场科技人员:唐守来、邓东南、陈年仁、车胜年等同志去854农场12队和2次去北兴农场15队,对夏春江同志引进购置的垦区第**台进口波兰生产的大型轴流式联合收割机实地考核及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并在E512型联合收割机上进行创新研发改造轴流技术,开发研制的TZ—5型双轴流滚筒机构与E512型联合收割机配套应用的样机,当时填补了国内轴流滚筒技术的空白,其特点:轴流技术的开发研制是在原机构部件不做大的改变的条件下,与旱作联合收割机配套应用,通用性好,结构先进又简易,一机多用,可收获水稻、大豆、麦类、玉米等作物的直收和拾禾作业。1998-1999年经对小麦、大豆、水稻等作物2000余亩实地作业过程的技术性、经济型和实用性的考核,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得到总局、红兴隆农机处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成立鉴定评审小组跟踪调查,红兴隆农机处处长杜恩常、农场科技科科长陈年仁等同志亲临现场调研评审,通过在五分场二队6号水稻地和二管理区7号地进行实地检测数据表明:TZ—5型双轴流滚筒与E512/514型联合收割机配套收获水稻综合损失率0.267%,破碎率0.6%,含杂率3.8%,均低于JB/51190—1997《谷物联合收割机产品质量分等》的国家标准的综合损失率≤3.5%,破碎率≤2.0%,含杂率≤2.0%的技术指标。而且与国际大型轴流式联合收割机相比(除液晶显示、驾驶操作、等性能上无法比拟外),在 重要的“3项” 收获水稻综合损失上并不逊色。同年该项技术在总局农机学会上进行了技术交流。由唐守来等同志撰写的《为E512/E514型联合收割机加装一个轴流滚筒用来收割水稻》,发表在《农村机械化》1999年第6期上,撰写的《TZ-5型轴流滚筒的研制运用应用》发表在《现代化农业》2001年第9期上。2000年被列为总局重点推广项目,同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对农垦职工每改装1台给予补贴5000元。到“十五”后期,垦区以改造旱作物联合收割机达2000余台。显而易见,这项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对推进国内生产厂家借鉴消化和垦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发表于 @ 2009年07月17日 16:0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