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

红兴隆农垦农业机械化、北大荒雁窝岛集团农业机械化,向全国农机行业的各位领导同仁致敬。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岁月>>

1958—难忘的记忆收藏

1958—难忘的记忆

来源:父辈旗帜网 作者:孙仁松 责任编辑:赵国维

1958年3月,我的人生历程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结束了五年的军旅生涯,从解放军海军部队集体转业到北大荒参加国营农场开发建设。这个变化来得很突然,是在我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这个变化对于我来说又非常重要,可以说它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也帮助我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使我的人生这一本书增加了许多生动的内容和些许可读性。从部队转业前,我所在的部队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水警区所属连云港巡防区司令部,职务是副排级“保密员”,军衔为准尉。


                  中 央 的 决 策


  我后来知道,我人生历程的这个变化缘于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3月20日由毛泽东主席主持在成都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由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提出的《中央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文件说:“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该实行军垦。”可以说,这实际上是一次规模巨大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有关的组织工作在中央正式作出决定的一个月之前就开始了。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1958年3月至5月复员转业到北大荒的部队官兵共有8万多人,其中排以上军官6万多人,包括7个建制预备师,4个部队医院,海陆空三军和军校学员,加上部队非军籍人员和家属等共约10万人,因此号称10万转业官兵。在我们这批转业官兵中,有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有身经百战的师、团指挥员、有战斗英雄、先进模范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坚守上甘岭而闻名于世的十五军即有1200余人转业到汤原农场。此外,还有一批军队和地方的“右派分子”大约1500人在此期间也被发配到北大荒劳动改造,他们其实大都是有胆有识的知识分子,是当时错误的左的路线的牺牲品。例如著名作家丁玲、聂绀弩、吴祖光,大诗人艾青,画家丁聪,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长、少将陈沂等等。
  实际上,我们并不是首批进入北大荒参加开发建设的复转军人,**早进入北大荒开发的要追朔到1949~1950年,一批在战争中负伤或年大体弱的军人集体转业复员,组建一批荣军农场;其后又有1954年从山东省广饶开赴北大荒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8000名官兵组建的二九O、二九一等农场;1954-1956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近2万官兵在密山、虎林、宝清一带组建的一批“八”字头农场等。
 北大荒,这是一个新概念,无论对我还是和我一道转业的近十万战友来说都是很陌生的。在1958年主要是指黑龙江省东北角上的“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流域之间的一块未开发的土地。后来,随着国有农场体制和管瞎范围的变化、扩大,北大荒的概念,也跟着扩大到黑龙江农垦系统所管辖的范围。

                 从青岛登上专列


 1958年3月19日,我和数千名海军转业的战友在青岛乘北上的专列出发,直奔黑龙江。这是青岛海军基地集体转业北大荒的两个专列中的第一列,在车站广场青岛海军基地组织了隆重热列的欢送仪式。离开部队前我们在办理转业手续时,每个转业军人领到单、棉新军装各一套,棉大衣一件和每年军龄半个月工资。我的军龄为5年,共领到两个半月的工资约150元。出发前,我在书店买了几本书,一支口琴。共带了三件行李:两个箱包(其中一个箱子是书),一个行李卷。
 这批转业军人,大部份是尉级(连、排长、营长)军官,有少数校官,年龄从20多岁到30多岁,我大概是其中年龄较小的了(我当时只有22岁)。其中有部分军人带着爱人和孩子,有些是在临转业之前快速恋爱结婚的。在开往北大荒的专列上,为了缓解人们沉闷的情绪,带队的军官临时组织了一个演唱小组,到各个车箱去演出。我被临时赶鸭子上架,成为演唱组的一员,参加了合唱和口琴合奏表演。这吹口琴也是速成的。
 3月23日下午,我们的专列经过4天4夜行程,到达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密山车站。密山,这个祖国东北角的小县城,30年代曾被日本关东军第十师团占领并长期驻防,直至1945年被苏联红军解放。当时,密山是铁路的终点,10万转业官兵多数从全国乘坐火车到此后,再分散到各农场。我们到达时,车站上挤满了先期到达的转业军人和行李箱包。我们这一批军人连人带行李被拉到一所中学,当日晚就在此休息,没有床铺,教室内地上铺了炕席,大家连行李也没有打开,勉强熬了一夜。第二天早饭后,我们青岛基地来的部分转业军人分乘几辆解放牌大卡车,车箱里是我们的行李,我们都穿着棉大衣、戴着棉帽子坐在行李上面。领队的没有宣布,我们也不知道车将开向何处。沿途很少有村庄,大地仍被白雪覆盖,景象很美,很壮观。经过两个多小时颠簸,才到达目的地——密山农场四分场场部。这里已经先期来了许多穿黄军装的转业军人,一打听,有北京的,南京的,四川的,广州的……,海陆空军都有。我们被安排住进了一栋据说原来是劳改犯住的大宿舍。这是一栋大草房,里面南北两趟大火炕,由于人太多,每人只有1尺宽,连行李都摆不开,晚上睡觉也无法翻身。
“老牛圈”安家
 我们在分场部休息了两天,就和一百多名战友开到离分场部约8华里地名叫“老牛圈”的地方即新建的第3生产队。生产队南面大约三、四里远就是有名的兴凯湖的小湖。这里原是一片平坦低洼的荒地,有部分荒地在入冬前刚用拖拉机翻过了。我们到这里以前已经盖好了一栋马架子,但还不够,于是我们自己“比葫芦画瓢”又在雪地上盖起两栋,算是有住的地方了。我们这些转业军人都是第一次住这种简易房子,那是用几根圆木搭成“人”字形的骨架,然后盖上“洋草”,两头开个门就建成了,这种房子当地叫“马架子”,比后来大庆的“干打垒”简单多了。房子里南北两排大通铺,地上铺草,打开自己的行李就有住的地方了。这一次每人的宽度约2尺半,基本上可以翻身了。但无法烧火取暖,晚上常常被冻醒。

  密山农场(后改名为857农场)是1951年3月由沈阳市劳改大队组建成立的,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公安厅,主要任务是接收劳改犯人。1957年5月划归中央直属的铁道兵农垦局。大批复转军人到来以前劳改犯人已经撤走。我所在的四分场三队,除队长刘满吨是原来的老职工以外,全部是和我一起从青岛来的海军转业军人。全队共一百余人,分三个排,每个排三四个班,每个班十余个人。我就是第二排第四班的一名普通的农业工人,我的班长是从青岛基地转业的少尉唐孔章,排长是中尉张忠义。虽然我们都是海军青岛基地转业的军人,但原来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彼此并不认识。好在大家命运相同,同坐一条不知会驶向何方的大船,还能和睦相处。在我的床位右侧住的是一位姓于的中尉,长了一脸络腮胡,年龄约30多岁,转业前是基地的文化教员,他带了许多书,常与我交流学习心得。
住的房子搭建好以后,我们又自己盖了一栋简易食堂,然后在食堂附近又打了一口几米深的浅井,基本解决了生活的需要。进入4月,我们开始准备进行生产活动。上级分配来几台拖拉机和一些机引农具,队里把原来在部队搞过机械、开过汽车的转业军人调去开拖拉机,进行翻地耙地作业,我们这些没有什么技术特长的转业军人就当普通农工,安排一些杂活。有的当炊事员,有的赶马车,有的当会计统计,而我还是一名**普通的农工,干**普通的农活,听班长指挥叫干啥就干啥。
别有滋味的“马架子”生活
  住马架子,那是一种别有滋味的生活。刚开始一段时间,下面铺草,人口密度又比较大,倒也很热闹。可是到了四五月麻烦就来了,床铺下面的雪开始融化,满地淌水,闹得室内泥泞不堪,很不方便。下雨时就更麻烦了,当初在房顶只薄薄地盖一层洋草,经不住风吹雨打,于是必然是像大家说的“大雨大下,小雨小下;外面不下,里面还滴哒”。大家只好用塑料布吊在床顶挡雨。更成问题的是吃饭,几乎天天吃玉米大楂子,有时也吃大馒头,没有什么菜,也就是白菜、萝卜汤之类,几乎很少吃肉,这与在海军时优越的生活条件形成强烈的反差。时间一长,这帮年轻人患了同一种病:馋!所以凡是生产队有人到密山办事,大家就千方百计让人家代买食品,我也请人代买过蛋糕之类的食品。**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是这里不能洗澡,不能理发,天天干活,一身臭汗,狼狈不堪。后来,生产队买来一套理发工具,大家互相理发才解决了问题。到了五月大地上化雪后,我才到水泡子里勉强洗了个澡。
  北大荒的春天很美。当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草地后,气温很快回升,原来被白雪覆盖的大地,转眼变成了绿色,荒地上开满了不知名的花朵,兴凯湖边常有产卵的大雁。大家的情绪似乎受到感染,马架子内歌声、笑声多起来了。在下地干活和下班路上,水警区司令部转业的航海业务长赵承涛中尉办起了京剧学习班,利用上下班走路的时间教唱一些京剧段子,什么《打渔杀家》、《空城计》、《击鼓骂曹》等等,我也成为这个学习班的学员,学会了几个京剧小唱段。在下班后和休息日,几位带家属的转业军官,为解决住大通铺不方便问题,开始用草皮建简易房子,我成了这项伟大事业的一名志愿者。几天功夫,四五栋简易的小房子就建起来了。虽然条件很差,几乎与原始人住的房子差不多,但毕竟使小夫妻们有了住处。
播下希望的种子
 播种的季节到了,可是大豆种子还存放在分场,需要赶快运到生产队。但从生产队到分场还没有修好路,而地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了,任何车辆都无法通行,怎么办?这无须动员,大家的一致意见是用人力运输。于是纷纷找麻袋,找来树条作扁担,人背肩挑,踏着泥泞的小路,大打种子运输战。我发挥了从小善于背东西的优势,每次不少于80斤,大家一齐努力,不用几天几万斤种子都运到了地头。上级给的拖拉机不够用,为了赶季节,我们采用人力拉播种机的办法播种大豆,这种人机结合的办法,也许是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创造。**后连播种机也不够用了,干脆用人工在来不及耙的筏片上点播大豆,有些转业军人用扎住裤腿的裤子作装大豆的工具,被笑称为“裤播机”。就这样马马虎虎完成了播种任务。
 在劳动之余,我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下一首题为《播种》的小诗:

  皑皑白雪在悄悄地融化,
  成群的大雁从南方归来,
  袅袅炊烟从马架子顶上飘起,
  阵阵欢笑打破了荒原的宁静。

  是谁,把“铁牛”开进了荒原?
  是谁,把黑土地搅得底朝天?
  是我们,脱下军装的战士,
  响应党的号召:屯垦戍边、“向地球开战”!

  一袋袋麦粒和黄豆,伴随着希望播进黑土,
  一阵阵歌声,激励着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军人;
  秋天,当南归的大雁整装而去,
  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粮食,还有爱情。


                    向杂草夺粮


 看着那亲手播下的大豆很快长出了嫩芽,豆苗在天天长高,我们心里抑制不住喜悦。但同时杂草也在飞长,那生命力似乎更强。于是,我们又开始进行一场向杂草夺粮的战斗,当地人称为“夏锄”。由于机械化水平不高,在当时,这项作业还只能由人工来做。既要拼体力,又要讲技术。我虽然出生贫农,在老家帮助种过水稻,但对于用那种北方人用的长把锄头锄地,仍很生疏。人就是这样怪,只要有精神,又肯学,什么难事都不在话下,我很快学会,而且干得很起劲。我们那个生产队,有随转业军人来的家属近10人,多数是山东青岛市和附近农村的劳动妇女,她们组成了一个家属班,也和我们一样干农活。没有想到,她们干得很出色,一点也不比我们这些“爷们”差。后来,这个家属班很快在垦区出了名,成为先进单位——“三八妇女班”。
 六月间我们得到消息:周恩来总理要到北大荒垦区视察,看望复转官兵,大家都很高兴。我们很快修好了从分场到生产队的路,那路虽然质量很差但至少可以跑汽车了。后来又听说总理不能来了。解放军总政治部派了总政文工团到垦区来慰问转业官兵,我们被拉到兴凯湖边的第四生产队看总政文工团的演出,印象比较深的一个节目是高元钧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
考上“八一农大”
 七月初的一天,我接到通知,带上行李到总场组织科报到。我知道,这是要另外给我分配工作。于是告别战友坐马车到了总场。但组织科的负责人告诉我,分配什么工作还未**后确定,要我先完成一项临时任务:全场预备役军官调查统计。全场大概有六千多名转业军人,需要逐个分场调查统计,任务很艰巨,我按照要求,在各分场干部的协助下,很快于七月下旬完成了这项任务,**后到密山县兵役局上报了统计材料。就在我已经完成农场交给的临时任务,新的工作还未确定的时候,新成立的密山农业大学到农场招收第一批学员。我得知这一情况后,受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打算试一试。在我的恳切要求下,农场领导同意我参加考试。这时离正式考试时间只有两天,要考语文、数学、政治、理化四门,此外还要进行政审。我无法作更充分的准备,临时借了两本中学理化方面的书看了一下,算是临阵磨枪吧。没有想到居然考上了。后来得知我的成绩大概是:语文85分、政治76分、数学56分、理化35分。考题并不很难,虽在部队自学了一些,但我没有系统地读过中学,特别是数理化知识太差,能考出这个成绩实属不易了。
  8月5日,农场派了一辆大卡车,将我们考上农大的20多名转业军人送到位于裴德镇的密山农业大学(1959年改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并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结束了我在北大荒农场的生活,进入了人生历程的一个新阶段。




发表于 @ 2009年07月08日 14:51:00 |点击数()

旧一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新一篇:北大荒是祖国的一块宝地

博客信息
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的博客
创建时间2008年04月07日
今天点击:3558
本周点击:924
本月点击:5204
点击总数:940604
[发私信] [加为好友]
博客公告
红兴隆农垦农业机械化、北大荒雁窝岛集团农业机械化,向全国农机行业的各位领导同仁致敬。 小荧屏,大舞台,为传播媒体,增进友谊交流,提升全民知识素质,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平台。
文章分类
“三农”致富经 “三农”致富经(39篇)
八五二农场版块 八五二农场版块(126篇)
八五三农场版块 八五三农场版块(138篇)
八五三农场植保机械厂橱窗 八五三农场植保机械厂橱窗(18篇)
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136篇)
宝山农场版块 宝山农场版块(16篇)
北大荒人物 北大荒人物(97篇)
北大荒岁月 北大荒岁月(89篇)
北大荒英雄谱 北大荒英雄谱(35篇)
北大荒之最橱窗 北大荒之最橱窗(11篇)
北大荒志 北大荒志(57篇)
北兴农场版块 北兴农场版块(37篇)
迪尔系列板块 迪尔系列板块(53篇)
二九一农场版块 二九一农场版块(111篇)
国内农机  橱窗 国内农机 橱窗(47篇)
国内实用小型农机新产品 国内实用小型农机新产品(34篇)
国外农业机械新产品 国外农业机械新产品(2篇)
黑龙江省兴垦忠进贸易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兴垦忠进贸易有限公司(6篇)
红旗岭农场版块 红旗岭农场版块(51篇)
红兴隆分局版块 红兴隆分局版块(118篇)
江川农场版块 江川农场版块(3篇)
农机安全监理橱窗 农机安全监理橱窗(99篇)
农机安全生产 农机安全生产(31篇)
农机化年鉴 农机化年鉴(2篇)
农机会展 农机会展(1篇)
农机技术交流 农机技术交流(117篇)
农机人物 农机人物(51篇)
农机时事要闻 农机时事要闻(146篇)
农机世界  橱窗 农机世界 橱窗(39篇)
农机市场 农机市场(98篇)
农机事故预防 农机事故预防(58篇)
农机维护使用 农机维护使用(120篇)
农机新技术改装应用 农机新技术改装应用(30篇)
农机信息管理橱窗 农机信息管理橱窗(10篇)
农机装备标准化 农机装备标准化(69篇)
农垦农机安全监理总站 农垦农机安全监理总站(12篇)
农垦农机局 农垦农机局(141篇)
农垦企业研发新技术产品 农垦企业研发新技术产品(20篇)
农垦文化橱窗 农垦文化橱窗(110篇)
农业机械故障“义诊”橱窗 农业机械故障“义诊”橱窗(116篇)
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橱窗 农业机械跨区作业橱窗(87篇)
农业机械停放管理标准化 农业机械停放管理标准化(23篇)
农业科技信息 农业科技信息(14篇)
企业产品 企业产品(7篇)
饶河农场版块 饶河农场版块(5篇)
时事要闻 时事要闻(124篇)
曙光机械厂 曙光机械厂(4篇)
曙光农场版块 曙光农场版块(6篇)
双鸭山版块 双鸭山版块(3篇)
双鸭山农场版块 双鸭山农场版块(9篇)
五九七农场版块 五九七农场版块(111篇)
现代化农业 现代化农业(119篇)
友谊农场版块 友谊农场版块(121篇)
娱乐天地 娱乐天地(4篇)
杂谈 杂谈(54篇)
政策、法规、条例 政策、法规、条例(102篇)
政要时事 政要时事(8篇)
知青岁月 知青岁月(11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