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罗晓>>产业要闻>>
与农民劳模面对面
作者:买天 07-25 10:22:19
7月23~24日,记者与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休养的部分农民劳模促膝交谈,谈他们的生产生存现状、听他们的期许与建议。他们用自己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只要认准方向,打工可以出人头地,务农也能大有奔头。
“动脑”才能获得长线生存机会
今年48岁的巨晓林,是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的农民工,从陕西岐山县老家出来打工已有23个年头。早年,巨晓林在当地农村从事电影放映工作,后来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的影响力日渐衰微,他开始面临生存“转型”抉择。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铁电气化局到当地招工,从小就喜欢“玩电”的巨晓林被顺利招录,从此便开始了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架设施工生涯。
“从工作第一天起,我就埋下了干一行、钻一行的理想。年轻时,你靠的是体力,年纪再大些时,就没人再重用你,所以必须学会用心、动脑。”巨晓林说,“20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白天风餐露宿,晚上伏案钻研,写满工作笔记的本子有一大摞。”记者看到,即便是在此次休养期间,他也笔耕不辍,房间书桌上铺满了新写的稿纸。这些年,他靠自学,发明、改进了45项施工工艺与方法,成为了公司里屈指可数的农民高级工。20多年来,一茬又一茬的农民工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惟独巨晓林用他的技能不但站稳了脚跟,其工作地位和工资待遇也是逐年提高。
赚的多,因为是“有机的”
在农村搞种植就真的没有奔头吗?来自湖北十堰竹溪县水坪镇金铜岭村的农民吴志卫给出的答案是:当然有奔头,而且大有奔头!其实,确切地说,吴志卫如今的身份已是一家生态有机茶场公司的老板。通过承包闲置土地,他把有机茶场经营得让人刮目相看,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成品销售,吴志卫的茶产业链是越做越长。
当初,竹溪县拥有“全国有机茶之乡”的金字招牌,触动了吴志卫的神经。“种茶比种粮收益要高3~5倍,经过加工,其附加值更加可观。”吴志卫说,“我把村里闲置的田地和坡地租过来搞有机茶种植,并摒弃传统的种植方法,着力在‘有机’上下功夫。概括而言,要坚持三大原则:一是茶园周边绝不能有工业污染源;二是管护方面要多施农家肥、有机肥;三是防虫治害方面多采用物理防治手段,少用化学农药。就这样因为是‘有机’的,所以我的茶比别人的有优势,赚的自然也就多。”
“眼下,我的茶园面积只有百余亩,年产值也仅80多万元,规模太小。”吴志卫说,下一步他将通过市场调查和论证,再采购几台设备,多吸收一些富余劳动力到公司上班。
规模化、集约化才有大产出
43岁的余晓兰,来自山西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窖村。这个如今拥有1万余亩山林地的农村妇女,在全国劳模团里被大家称之为农民劳模中的“女强人”。
余晓兰籍贯云南,“嫁到山西来,我对眼前大片大片荒芜着的山头感到十分可惜。能不能给它们披上绿,变得像南方一样葱翠?”就是这样一种质朴的想法,点燃了余晓兰心中绿化荒山的奋斗热情,而这一干,却延伸出了一条林业产业链来,她的财富之路也由此渐行渐宽。
余晓兰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她就和丈夫萌生了承包荒山的想法。可这一举动在乡亲们看来,那简直就是“傻到家了”。“做给他们看!”余晓兰说,只有做出效果了,他们才敢放开手脚跟着干。当初她只种植松树等搞绿化,后来又开始琢磨如何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余晓兰开始扩大承包山地面积,除了种生态林也种果树,还在林下散养山羊。此外,树种育苗也给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林场规模的扩大,吸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她的林场内打工,人均一年可增收2000多元。
“规模化、集约化才有大产出。”余晓兰说,目前自己的林场经济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下一步她想搞一个果品加工厂,吸收更多的农民到厂里上班。
发表于 @ 2009年08月06日 19:5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