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时事要闻>>
魅力黑土地 期待更辉煌 黑龙江日报 记者 张桂英 |
核心提示:“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是黑土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战略,是黑龙江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2008年12月24~25日,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放眼全国大局,立足本省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与国家政策机遇,提出了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志在把黑龙江省丰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十大工程”之首的“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因为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事关全省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大业,而备受关注。
日前,记者随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调研小组赴黑龙江省东部粮食主产区,调研走访了位于三江平原的宝泉岭、建三江和红兴隆三个农垦分局、佳木斯市以及六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富锦市,了解“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进展情况。一路走一路看,一幅上下一心合力攻坚“千亿斤”的壮美画面尽在眼前。
行动,已经开始
走进调研第一站——宝泉岭农场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上万平方米的停放场内一队队排列整齐的庞然大物——375马力、500马力的大型
拖拉机,凯斯2366、2388
联合收割机,联合整地机,耘耕机……当今国际先进的大型农机具齐聚这里。场长杨占海高兴地告诉记者,“多亏这些大农机了,要不今年肯定得减产,现在看,产量至少会与去年持平。”
原来,春播后,该农场连续近两个月没有有效降水,入夏后,又接连低温多雨寡照,7月份降雨600多毫米,是往年的3倍!这对农作物生长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由于该农场全面实现了深松秋整地,土壤水库已经建立起来,土壤抗灾能力显著增强,一旱一涝竟然没咋地。
走访中记者发现,早在国家对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批复之前,各地就已经开始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行动。而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农业机械化更是先行一步。
“我分局早在去年底就确立并启动实施了粮食产能提升发展规划,今年仅在农机现代化建设上就增加投入9.5亿元,购置各类农机具5800台套,拟新建现代化农机装备服务中心44个。”红兴隆农垦分局调研员晁岳侠说。
为了向先进的生产力要产能,在农机化建设中,地方农村也不甘落后。在产粮大县富锦市,记者就见识了总投入1000多万元的现代化农机作业社的新风采。这个名叫“龙阳”的合作社位于二龙山镇东部,占地1.1万平方米,专门为农机具建造的库房面积多达1200平方米;8台光轮胎就有一人高的大马力拖拉机、9台进口联合收割机、起垄、浅翻深松等30多台功能各异的配套农机具,静静地矗立在库房与庭院内,机器上“国投农机”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合作社负责人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农民种地可认这大农机了,合作社自去年建立以来,已吸引周边农民投入650多万元加入,连成片的耕地也达到了2万多亩!”
从农垦的优势到全省的目标,农机化步伐在“千亿斤”的带动下迅猛向前。有来自省农委的数字为证:今年全省农村争取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6亿元。目前已落实补贴资金4.895亿元,新购置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3万台(套);预计到年底,全省农村农机总动力将达到2722万千瓦,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魅力黑土地,期待再创辉煌
辖6县(市)4区的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市,非常幸运地坐落在世界上仅存的三块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腹地。副市长黄福清说,全市上下都把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摩拳擦掌期待大干一场;市委、市政府早在2008年10月就向省委呈报了《关于在佳木斯市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示范区的报告》。
“我们有耕地优势,有增产潜力,更关键的是有必胜的决心。”黄福清介绍说,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人均粮食产量**高、单位面积投入产出**多、发展粮食产业潜力**大的特殊优势,佳木斯市提出力争用5-8年时间建成全省“千亿斤”示范区的战略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40亿斤,占全省“千亿斤”规划的14%;增产粮食67亿斤,占全省“千亿斤”粮食增量的28%。
正是这样的壮志豪情,赋予黑土地新的激情与生命力。调研中记者每到一处,发现各地不但对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赞赏有加,热情高涨,还都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本地规划与具体措施,“我们这儿还有很大的粮食增产潜力。”是大家说的**多的一句话。
在垦区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具农业发展优势的建三江农垦分局,“千亿斤”已经从规划部署变成了有方向有路径的具体行动。听分局局长陶喜军的介绍,让人对“增产潜力变产能实力的美好明天”充满期待。
陶喜军说,“我们的目标是耕地面积发展到1100万亩,单产从现在的506公斤提升到700公斤,**终用全省1/18的土地,为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贡献30%的粮食增量,即70亿斤。我们的具体措施简要说就三个字:增、调、提,即增面积、调结构、提单产,**终提单产是关键。对于农业机械化率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已经高居全省之首的我们来说,如何提单产呢?我们总结还是三个字:水、机、苗。即用好地表地下两个水资源,引用更先进的
插秧机,水田生产全面推广浸种催芽技术。”
今日渠首,明日沃良田
黑龙江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水一直是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碍于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昂投入,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历史欠账多,而且发展始终滞后于生产要求。这一次,为了黑土地的更大辉煌,为了黑龙江的更好发展,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终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撬动了农业发展**大的支点——灌渠建设。正因如此,当记者在“千亿斤”启动之际,深入农区,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火热的渠首建设场面;听到了一个又一个“渠首—渠系—良田”的美好憧憬。
从名山农场境内正在施工的江萝灌区渠首工地现场,到绥滨农场境内已完工的绥滨灌区渠首,再到富锦市境内的幸福灌区,一路上,记者欣喜地看到,一个个截蓄地表水、开发过境水的工程,正为黑龙江省“千亿斤”提供着可靠的水利保障。
在气势恢弘的绥滨灌区渠首灌溉站,记者看到外墙上一个江水灌溉与井水灌溉的单产、总产、效益对比图,形象说明了灌区建设对水稻增产的重大作用。农场负责人介绍说,这个于2002年开工建设的绥滨黑龙江灌区工程,如今已完成了水源工程、骨干工程和部分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现已达到灌溉面积15万亩。“自打有了灌区,农场水稻不但单产迅速从井灌溉的510公斤提升到现在的600公斤,而且品质也提升了,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在全力提高水的保障同时,土壤培肥的地力建设也在全省加快了脚步。记者从省农委获悉,在去的新建18个配肥站的基础上,今年黑龙江省又建了24个配肥站,进一步扩大了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今年可达到9028万亩。(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
|
发表于 @ 2009年09月10日 14:4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