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在工业大跃进中,海南
拖拉机总站历经千辛万苦试制出两部多能拖拉机,引起轰动,“多能拖拉机”艰辛问世。
1958年4月,海南拖拉机管理总站试制的多能拖拉机正在地里试验。 曾珊 摄
1958年4月5日《新海南报》以漫画形式刊登的广西石龙县二塘乡樟村农业社创造的“牛力火车”。
1958年4月17日,《新海南报》头版头条消息称:海南拖拉机总站在大跃进声中,试制成功了两部多能拖拉机。4月14日,经过试验,这两部拖拉机都能下水田。
画面上,1名工人正在忙着调试多能拖拉机,另外2名工人则穿戴整齐,站在一边旁观,脸上丝毫没有成功的喜悦。事后证实,这是在工业大跃进的背景下拍摄的画面,而当时拼凑出来的这部所谓的“多能拖拉机”,根本就不能下田作业。
不能下田的多能拖拉机
多能拖拉机是一种小型拖拉机。它可以带动单双铧犂、开沟犂、圆盘耙、耕耘机、
割草机,还可以用来发电抽水、辗米、磨粉和拖车,所以叫它多能拖拉机。
据当时消息称,照片中两部多能拖拉机“除动力部分由于设备限制不能制造外,其余全部部件都是海南拖拉机总站修配厂的工人制造的。当党提出农业要向机械化迈进的号召后,该厂工人就决心利用业余时间试制多能拖拉机,给农民兄弟作一个榜样。”文中描绘得活灵活现:“开始试验时,他们碰到的一个困难,就是没有设计图样,全厂21个工匠和学徒,也没有一个见过多能拖拉机……制造3匹马力的
手扶拖拉机时,没有发动机,机械组长周鸿焕等就将4部废破的发动机拆除,把它凑成了一部;缺乏零件,就自己造。经过半月,克服了三番四次的困难,才试制成功。”
郞宝忠今年81岁,1957年曾任海南拖拉机总站的副站长,那段经历他至今历历在目。
“那时我分管站里的生产,对那两部‘多能拖拉机’**有发言权。”郎宝忠说,1950年代,总站的大型拖拉机从苏联进口的多,1960年代才有国产的东方红拖拉机,本地根本不生产拖拉机。当时试制的多能拖拉机,就是从旧零件中拼造一个样式,根本不能下田作业。
郎宝忠回忆,1944年他16岁时在河北老家参加了八路军,在太行山区打游击。解放后在农场工作,被派往北京学习拖拉机技术。当时帝国主义仇视新生的中国,对新中国进行封锁。毛主席发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决心在南方种橡胶,农业部从全国各地调来苏联援助的大型拖拉机。
1953年,郞宝忠来到海南。当时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在那大和三门坡建立了两个拖拉机站。后来中苏反目,大型项目下马,拖拉机站归属地方,逐渐发展到8个,于是成立了海南拖拉机总站。
海南自己真正的拖拉机问世
几年后,海南真正的多能拖拉机问世。原海南农机厂负责人李文明是当年的见证者。
解放前,李文明参加了革命,**初在中央政法委担任首长警卫。解放后,首长按他的意愿送他去农机学校学习。
1953年,在农机学校读书还没毕业的李文明被抽调到海南农垦从事技术工作,从此与拖拉机结缘。
李文明说,1955年成立海南拖拉机总站,先在琼山三门坡办公,后搬到海口五公祠,**后迁到海口市龙华路。1959年成立农机局,下辖海南农机厂、农机研究所、拖拉机总站等4个单位。改革开放后,成立海南机械工业总公司,后来被破产清算。
李文明回忆说,文中提到的海南拖拉机总站修配厂,就是海南农机厂的前身。当时生产工艺十分落后,除了打铁打锄头,没有机床和铣床,市面上也没有卖的,根本没办法加工关健零件变速器。直到1960年,他去洛阳拖拉机厂参观学习时,向一车间主任诉说了苦衷,对方偷偷拿出一把铣刀,从后门递给他。这让李文明十分感动,他自己掏钱请这位主任吃了一顿大餐。
回来后,李文明在大跃进的感召下,豪情万丈地说,“哪怕用一把刀,我们也要锉出变速齿轮。”经过刻苦攻关,他们终于完全用自己的力量生产出两部多能拖拉机,名字就叫“宝岛”。因为发动机要从市面进货,当时计划经济下,没办法争取到国家指标,于是只组装了两台样品机,后来卖到定安拖拉机站,工作良好。这才有了海南自己真正的拖拉机。
1969年,海南另一家农机企业———海口农械厂更名为海口八一拖拉机厂,正式开始生产手扶拖拉机,从此结束了海南拖拉机靠拼装进口配件的历史。
“大跃进”时期,金江县太平人民公社大造土制车床进行自我装备。图为安装好的土车床在试车。 扬清朗 摄
如今已81岁高龄的郎宝忠,1957年曾任海南拖拉机总站副站长。 本报记者 林萌 摄
各地竞相仿制“牛力火车”
据当年的《新海南报》报道,在农业大跃进同时,海南区党委决心推进工业大跃进。1958年4月4日结束的全区工业大跃进大会确定了发展工业的计划,要求当年乡乡办工业,社社建工厂,大力支援农业大跃进。
一方面是海南落后的工业现状,一方面是急于现代化的各级党委,于是急功近利的事情出现了,并闹出不少笑话。
1958年4月5日,《广西日报》报道了一则消息,称“牛力火车”奔驰在樟村田野。文章介绍说,所谓“牛力火车”,是用双轮小车子联合成的,由于载重量分散在各个小车上,车轮压力减轻,容易转动,这样大大增加了车子的运输量……老式牛车拉得1万斤,“牛力火车”拉得3.15万斤,运输效率提高两倍多。
《新海南报》很快转载了这一消息。崖县藤桥乡根据报纸介绍的经验仿制成功“牛力火车”,称经过几次试验,一头牛一次就可拉4000斤,比当地旧式牛车载重量增加8倍以上,比广西石龙两头牛拉的“牛力火车”还多500余斤。4月25日,琼山县石山乡北征水库推广“牛力火车”经验,称全工地共有“牛力火车”200多辆,**多一头牛拉7个车厢。
搞了一辈子农机工作的宋国祥,1960年代曾任海南农机研究所所长,现在旧报重读,他觉得不可思议。“我是学机械的,从科学角度来说,牛力火车对道路要求很高———即不能太弯或太陡。要在当时海南乡村找这样一条路很难,所以实际用途不大。”宋国祥说,一头牛拉车和几头牛合在一起拉车,合力并不因此增加,“怎么就能省力呢?”
宋国祥说,当时闹出的笑话可多了。他记得文昌县文教乡推出了木火车,即木头铺轨木头做厢,被称作工具之王,因为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宋国祥说,从成本上看,铺轨做厢花费巨大;从效率看,世界各地火车都是铁轨铁车,为的是减少摩擦,所以这种木火车的作用有限。
为海南农机奋斗不言悔
据《海南省工业志》记载,“二五”计划时期(1958年—1962年),海南岛与全国、广东省一样,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提出不切合实际的“大跃进”,加上三年严重自然灾害,致使工业经济出现了失调,工业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
1958年—1960年,大批手工业合作社盲目升级转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资源的大量浪费,前后延续时间长达3年。1959年后,由于遭遇3年自然灾害、工业战线拉得过长、原材料供应困难等原因,海南工业生产不正常,生产滑坡,企业亏损严重。“大跃进”后的196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1.326亿元,比1957年减少39万元。
采访中,从北方南下的这些技术专家说,当年响应党的号召,就是为了改变海南的落后面貌。尽管当中也出现冒进蛮干之风,尽管企业已经倒闭甚至破产了,但说起过去的奋斗,他们仍很自豪。
郞宝忠说,因是北方人,当时吃面都难找地方,仅在龙华路有一家北方面馆。他的妻子也是从北方调到海南,两人因拖拉机结缘。据她回忆,当时操作大型拖拉机时,土匪常来破坏,于是派民兵在四周站岗。有一次,站岗的民兵累了,看着周围齐人深的草丛,就将就睡在草丛中,结果活活被拖拉机碾死。
郎宝忠说,当时流行一句话说,“两个六点半,晚上加一班,从来没礼拜。”就是大年初一,厂里也号召一人挑一担肥,给农民送温暖。因为敢说真话,郞宝忠一度被打成右派;因为长期在基层辛苦作业,他年过八旬还身体硬朗。他说,这是时代留给他的两个烙印。
改革开放后,李文明在海南农机厂当负责人,1980年代组装过摩托车,后来甚至组装过马自达汽车。当初海马厂筹建时,还请他做过顾问呢。他深有感触地说,从进口拖拉机到生产拖拉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海南农机的进步可谓日新月异。1990年代,海口八一手扶拖拉机制造厂合并了海南机械厂等企业,通过股份改制,成立了海南金鹿农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其生产的“金鹿”牌拖拉机,是“中国拖拉机质量公认十大知名品牌”之一,产品除了畅销国内,甚至远销东南亚。 (海南日报,海口9月16日讯) 记者 文刚 实习生 吴英模
发表于 @ 2009年09月18日 17:08: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