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红兴隆分局版块>>
三十六变农业跨越六十亿斤献礼国庆收藏
三十六变农业跨越六十亿斤献礼国庆
|
红兴隆分局科学技术协会
作者:万学臣
责任编辑:宋倬
|
|
|
红兴隆分局:三十六变让农业生产跨跃发展 六十亿斤献礼共和国六十华诞 2007年,红兴隆分局粮食总产达到50亿斤,比15年前翻一番。 2008年,红兴隆分局粮食总产达到55亿斤;寒地水稻创出了907公斤的高产攻关历史记录。在总局组织的高产创建活动中15个项目拿了八项第一。 2009年,红兴隆分局粮食总产计划达到60亿斤。虽然这一年又经历了五月春旱、六、七、八月低温多雨的灾害,但庄稼长势仍然喜人。8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亲临红兴隆分局视察农业生产。紧接着,局场、市县、央视媒体、中国农科院等各种参观考察团队摩肩接踵。 他们靠什么取得这样骄人的业绩?这业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作为呢?有人会说,靠增加高产作物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这是事实,但不是全部。来过这里的人大概会看到,这里的农业生产特点多,科技创新内涵多。这个业绩的取得,除了诸多因素外,更多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生产技术上的创新求变精神。这个创新求变有人已经做了水田十八变和旱田十八变的概括总结。 水田十八变是:育秧阶段:变低平床为高床,高床为暖床(稻壳垫暖床);变小、中棚为大棚,封闭棚为开放棚;变春摆盘为秋摆盘;变分散购种为统一供种;变密播为稀播,手工播种为机器播种;变白籽为红籽(水稻种衣剂包衣);变无芽为有芽(集中浸种催芽)。本田管理阶段:变小池为大池;变小井为大井,机井为电井;变冷水为温水,深水为浅水;变密植为稀植;变人插为机插、变竖插为横插;变重氮为轻氮、增磷钾,经验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变浅施为深施;变药剂人防为综合飞防。收获阶段:变人割为机割;变直收为分段;变等霜降水为化控降水。 旱田十八变是:种植结构,变单一的粮食作物结构为粮经结合的效益型结构。农业机械,变小马力机车单项作业为大马力机车复式作业。耕作制度,变春整地为秋整地;变简单翻耙耕作为以深松为主体的松、翻、耙、旋、免相结合的耕作。栽培模式,变三春为三秋;变小垄为大垄(多能垄);变气吸精播为零速点播、匀播;变经验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变单一根际追肥为根际与叶面施肥相结合;变分散购种为统一供种,由较为粗放的供种质量向较为精准的供种质量转变。大豆:变常规五一后播种,为五一前的“三五”适期早播;变单一的三垄栽培模式为多种栽培模式:大垄密,深窄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原垄卡的“两密一膜一卡”。玉米:变常规栽培为大垄垄上行间覆膜和原垄卡;变玉米秋收为冬收;变半机械化栽培为全程机械化栽培。南瓜:变小垄为大垄覆膜定向栽培。甜菜:变常规垄作半机械化栽培为缩垄增密机械化栽培。植物保护,变人工和机械喷药为飞机航化喷药为主的综合防治。变药剂拌种为种衣剂包衣。 有人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还有人说: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有了这么多的技术措施上的变化,有这么多的技术创新,怎能没有标准的提升,怎能没有质量和产量效益的提升呢! 抓创新,更要抓普及,只有把创新技术成果普及开来,才能提高整体水平。为了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们注重抓职工科技素质的提高,以各种方式抓培训,冬天集中室内训,夏天田间地头训,会议拉练交流训。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新技术、新成果,他们积极利用现代传播媒体开展科学普及,创办了电视科普之窗,从1996年起至今已数百期,制作的科普片不但在农场、分局、总局的电视台播出,有的还上了央视二套和七套。创办了《红兴隆科技》内部刊物印刷版和电子版,发送到农场、分场、生产队。从1998年至今,已经出版326期,几百万字。通过这个简报,农垦日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科技报、农民日报等报刊以及红兴隆信息港、北大荒信息港、中国农业科技入户网站等网络媒体大量采用数百篇。所有这些努力,使科学技术直接、快速、广泛的传播开来。 在提高职工科技素质上,除抓好培训、科普外,他们还积极探讨新的科技服务方式方法和途径。 从2006年起,这个局积极争取参加了农业部的大豆科技入户工程,在原有的科技推广体系和方法基础上,开始实施尝试“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科技入户新推广模式。第一年,在六个农场大豆生产上开始了科技入户活动。通过一年的工作,活动效果明显。2007年,他们把这项工作扩大到了所有12个农场的大豆、水稻、玉米、南瓜等多种作物上。通过培植科技示范户,激发了主动应用科技成果的自觉性,使科技推广工作有了抓手和帮手,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入户、到田、转化的快速通道,提高了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同时也增强了农技人员的责任心,工作作风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这种方式,使良种良法普及的更快,显著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2009年,借鉴种植业科技入户的作法,畜牧养殖业“两牛一猪”也开始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目前已初见成效。为支持该项工作的开展,分局、农场两级拿出近100万元专项经费。现在,红兴隆分局已经形成了部级1000户(大豆)、分局级1200户、农场级3000户的,覆盖全部12个农场的科技入户格局和含盖主要作物(大豆、玉米、水稻)、主要畜种的科技入户网络。 一份辛苦,一份回报。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培训,不断的普及,使这个局的农业生产积淀了丰厚的科技底蕴,为粮食的不断丰收奠定了深厚的技术基础。三十六变实现了五十亿斤的跨越发展,六十亿斤献礼共和国六十华诞。我们期待着他的七十二变,给我们带来新的、更大的飞跃!
|
发表于 @ 2009年09月19日 07:54: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