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百家讲坛>>
宗锦耀:农机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 |
推进协作 加快创新
努力开创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新局面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
在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8月7日)
这次会议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中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总结我国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的思路措施,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昨天,我们参观了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业现场,大型、高效、智能化的现代农业装备充分显示了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无穷魅力,展现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光辉前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才部农垦局巡视员何子阳同志又作了重要讲话,对农垦系统的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全面部署。我们地方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农垦系统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要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努力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动现代工程技术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的集成与融合,大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进一步坚定推进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的信心
上一次全国农机化科教工作会议是2000年在山东召开的,距今已有近10年时间了。10年来,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逐年增加,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快,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科研开发积极进展。10年来,农机化科研开发取得一大批重要成果。机械化谷物收获、水稻机插秧技术和机具基本成熟,玉米、马铃薯、油菜联合收获等关键技术和相关机具研究加快发展,200马力以上大型
拖拉机研发获得成功,花生、甘蔗等大宗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技术研发实现突破,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高效植保、牧草生产和草场改良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成果成熟转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一些领域开始应用,农业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逐步提高。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研发长足进步。农机检测技术、维修技术、标准化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些骨干农机化科研院所通过整体转制焕发了活力,研发实力大幅提升。
——技术推广深入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推广范围不断扩大,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规模逐年扩大。10年来,累计建设部省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县(区)600多个,为多项技术组合、集成配套以及工艺技术规范的探索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2008年,水稻机械化栽植面积6022万亩,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4753万亩,精少量播种面积4.67亿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3.4亿亩,节水灌溉面积1.51亿亩,分别比2000年增长202%、714%、38.6%、58.1%、54.1%。2002年农业部开始组织保护性耕作推广项目,到2008年底全国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已达4478万亩,保土、保肥、保墒效果十分明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农用航空有新的发展,病虫害防治面积进一步扩大。农机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和建设步伐加快,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逐步明确。
——教育培训不断加强。农业机械化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改革中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层次农机化管理和科技人才。农业部制定发布了《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等规章,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规范。积极组织开展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扎实推进农机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人才培训渠道,依托农机驾驶培训、“阳光工程”、“金蓝领计划”等培训工作和项目,年均培训农机化人才400万人次以上。农机化职业技能鉴定和开发快速发展,累计培训并通过鉴定发证的农机化技能人才60多万人。
——技术鉴定依法推进。依法制定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和有关配套规章。鉴定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国已拥有部、省和地(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52个,累计对1万多个产品进行了推广鉴定。鉴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具备部级农机鉴定能力的机构已发展到18个。已制定并发布54个部级农机推广鉴定通则和推广鉴定大纲、208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依法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机产品推广目录制度,3000多个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产品被纳入国家推广目录。
——国际交流日益活跃。在国内研发的同时,从国外重点引进和成功消化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高速机插秧技术、设施农业技术、高效植保机械、薯类收获机械等多项农机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机化学术交流活跃,组织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多次在国外举办农机展览展示活动。引导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小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扩大出口,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2008年我国农机产品出口额达64.8亿美元。
回顾总结多年来我国农机化科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以下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农机化教育培训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鉴定机构、推广体系共同构成农机化科技教育发展的有机链条,缺一不可。只有将其紧密结合,协调推进,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研究、转化、应用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必须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推广过程中,只有做到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实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环境技术效应乘数增长,让农民广泛接受和掌握,才能形成现实的农业生产力,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是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以技术创新推动农机化机制创新,以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狠抓农机化技术创新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机制创新,不断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精神。
四是必须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教学、培训、科研、推广等工作中,需要在鼓励多出成果的同时,发现、培育、造就更多更优秀的农机化科技人才和技术能手,以出成果促进出人才,以出人才带动出成果。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取得,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包括各位代表在内的广大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者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向长期关心支持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的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辛勤工作的广大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慰问!
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创新,乘势而上,努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不断增强做好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近年来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它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有效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矛盾,既走出了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又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成功实践,同时推动了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
农机作业服务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重要因素,先进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已成为吸引高素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纽带。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挖掘农业特别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潜力的现实选择。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对推进农业机械化特别是加强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安全生态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决定强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生态保护。
2009中央1号文件专门对农业机械化科教工作提出具体任务,要求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机推广能力,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大型机械。
目前,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对农机化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部研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推动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不断优化,粮棉油糖等作物田间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养殖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机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9亿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5%,农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一批拥有国际先进性能指标的农机产品、核心技术。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达到9.5亿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建立完善的农机自主创新体系,能够自主制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关键农机产品。实现以上目标,条件有利,任务艰巨。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氛围、法律政策、经济基础、发展机制等条件将持续向好,我国农业机械化迎来了历史上**好的发展时期。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完成了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必须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创新驱动型转变,真正把农机化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着眼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大的“短板”和“瓶颈”在科技教育,**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科技教育。
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加强农机化科技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是夯实农机化发展人才基础。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造就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也是广大农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和贡献智慧的过程。农业机械作为工业科技与农业科技集成的产物,在我国又是农民生产致富的劳动工具,必然要求其研究设计工作者、推广示范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科技及管理素质,必然要求其使用者、经营者具备良好的操作经营技能。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稳定壮大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造就更多操作和经营能手,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发了对农业机械产品的全面的、多元化需求。在不少领域,机具研发空白或是适用性不高,导致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成为制约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对农机手的教育和培训,才能继续提升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提升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才能持续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的机械化,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全面满足现代农业装备需求。
三是支撑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我国农机动力总量虽呈连年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机装备结构“三多三少”(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各个作物、各个环节、各个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由于研发设计和制造工艺等原因,不少农机产品性能和质量不稳定,甚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要加强科研开发,广泛试验实践,密切农机农艺结合,丰富农机产品种类,提高农机化产品和技术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给农机使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引导农民使用高性能机具和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逐步淘汰更新能耗高、效率低的老旧机具,实现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
四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效益是推动农机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持续加强科研开发,才能满足农民对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效率、舒适性等各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才能研制出经济适用、节本增效的农业机械,探索出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化技术路线,激发农民购置更新和经营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积极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必须加快研发推广节油、节水、节肥、节种、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节约型农业机械,推动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等节约与环保型机械化技术的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充分发挥科技教育支撑引领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作用,在能力、机制、手段、人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原始创新匮乏,成果转化率低,共性技术供给缺失,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农机化新技术和新装备研究储备和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二是科教大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农机化科教资源分散,缺乏有效分工和密切协作,影响了农机化科技整体合力的发挥。存在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有限的资源条件,又降低了创新效率,很难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一些领域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成果实用性不强,推广价值不高。
三是条件手段落后。各级财政对公益性农机科研和农机化教育培训推广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科研教育手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农机制造行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企业创新基础薄弱,动力不足。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仍很突出。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农机化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甚合理,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偏少;人才成长导向与评价体系欠科学,不利于各方面人才脱颖而出;农机手科技素质总体水平偏低,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亟待提高。
解决以上问题,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科技教育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机化科教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必须继续发扬只争朝夕、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清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去推动,积极协调、争取政策资金投入去扶持,部门联动、创新体制机制去改善,真正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提高指导农机化科技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科教兴机”的理念,落实完善扶持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强化协作,构建产学研推有机融合、新型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体系,促进队伍能力素质加快提高,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突破,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广,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水平,支撑引领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注重自主创新,进一步增强农机化科研开发能力。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的方针,以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增强农机化科研开发能力。要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并举,切实扭转新技术、新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
玉米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突破,大力推广水稻栽插和收获机械化技术,积极推动小麦全程生产机械化技术升级换代,基本解决我国粮食生产机械化技术问题;创新开发棉花、油菜、甘蔗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努力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加快实现“大农业、大农机”的格局;开展节水、节肥、节地、节种、节药、节油技术和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研究,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跟踪国内外信息、电子、生物、液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研究新农艺对农机作业的新需求,搞好技术储备,增强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的后劲。
加强农机化软科学研究和科技情报信息工作,始终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局开展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要重点研究购机补贴政策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深远影响,研究农机化发展在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跃升过程中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加强对农机化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要针对洪涝、干旱、雨雪冰冻、台风等常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以及重大动植物疫病流行等农业突发事件,积极开展农机化应急科技服务研究,充分发挥农机化在抗灾救灾和应对农业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
要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农机化科技投入机制,促进农机化科技投入逐步提高。调节投资结构,把财政投资集中在农业机械化基础科学研究、行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开发、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重点作业环节瓶颈机械化技术攻关等方面,使重点科研机构、优势科研团队和优秀科研人员得到长期、稳定、持续的支持。
第二,注重示范引导,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全国农机化发展中心任务,抓好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普及应用主要粮油作物种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积极推广棉花、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做好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水稻育插秧、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玉米收获、薯类收获、高效植保和旱作节水等主推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为重点,促进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用航空。
要通过加强农机技术鉴定、制定和完善《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手段,不断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化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力度。要加大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力度,加强机构、队伍、运行机制和条件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乡镇或区域性农机推广站。
针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公益性特点,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支持,加大农业机械化适用技术的推广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好农机化主管部门实施的购机补贴、保护性耕作、优粮工程及水稻机械化示范项目等中央及地方资金项目,积极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注重提高素质,继续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农机化人才培养和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力度。大力支持农业部与教育部关于共建农业大学的活动,支持相关大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依托重大农机化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培养农机化科技领军人才。要充分发挥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有关农业机械化专家组、专家库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服务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中的决策咨询和参谋作用,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支持专家的工作。
要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建设管理、技术、作业服务三支保障有力的农机化人才队伍。要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结合阳光工程、金蓝领计划、职业技能开发和农机化项目的实施,采取政企联动、技能竞赛等形式,培养一大批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为重点,开展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培训力度,为农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第四,注重联合协作,着力构建新型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体系。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机械化科技体系,积极探索彰显时代特征、符合产业特点、具有国情特色的农机化科技进步新模式,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机化科技教育发展长效机制。要依托国家重点农机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骨干企业,加强国家级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农机化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根据农业机械化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机化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农机化科技成果扩散和科技培训工作站点,形成服务于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于广大农民的科技服务网络,把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强化科研上、中、下游之间的贯通,强化中央与地方科研团队的纵向协作,强化农机化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骨干企业及其他部门相关科技力量的横向联系,高效共享科技资源,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农机化科技的整体优势。
要改革农机化科研立项机制,把农机化生产实际需求作为**主要的立项依据,建立科研选题和立项的公开、公示、公议制度,构建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有效机制。要树立正确的农机化科研业绩评价导向,将解决实际问题、对农机化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科技人员的重要标准。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机化生产第一线,及时发现生产难题和技术需求,倡导“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的务实创新精神。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一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把农机化系统内外的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凝聚在一起,通过跨部门、跨地区、多学科、多领域的农科教大联合与产学研推大协作,取得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大突破与大成果。
第五,注重合作共赢,深入推进农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合作促共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刻分析国际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的脉络和走势,紧紧围绕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科技需求,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科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依托重大工程或专项,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结合起来,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增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提高重要农机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大力扶持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发展,积极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产品扩大出口,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支持农业机械化相关学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境外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外向型学科带头人和专家队伍,提高农业机械化外事外经工作水平。
加强政府间农业机械化项目的合作,积极组织好中外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学会和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宣传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同志们,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认真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加快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努力开创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工作新局面,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发表于 @ 2009年09月02日 15:1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