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岁月>>
|
|
|
|
作者:高淑华 孙英威 王春雨
|
新华社哈尔滨9月19日电题:北大荒60年铸造“中华大粮仓”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如今,这里已由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变成了中国**大的机械化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垦区。 60年来,这里创造出了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760亿斤,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金秋时节,记者踏上这片被称为“北大荒”的神奇土地,看到场区内一排排大马力拖拉机、收获机,还有田野里一望无边、丰收在即的金色稻海,让人赞叹的不仅是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变迁,更有北大荒人在长期开拓、奉献中凝聚成的“北大荒精神”。 荒原上崛起一个“北大仓”上世纪50年代,因开发南泥湾而闻名的王震将军率领10万官兵挺进北大荒,揭开了中国垦荒史上**壮丽的篇章。北大荒沸腾了,亘古荒原在北大荒人的辛勤耕耘下,释放出巨大的粮食产能。 从开发之初至上世纪70年代,垦区主要耕种小麦和大豆,产量低。1988年以来,垦区利用当地水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水稻生产,并不断扩大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面积,使千万亩十年九不收的低洼地变成了丰产田。目前,垦区耕种的水稻面积已占近一半,其产量占粮食总产的六成,成为全国闻名的“水稻王国”。 位于三江平原上的七星农场在2000年时还以旱田为主,如今种植结构已彻底换位。农场场长西亮告诉记者,今年水稻面积已达83.5万亩,比2001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水稻总产已占全场粮食总产的93%。在拥有150万亩耕地的“天下第一场”--友谊农场,副场长田旭江说:“这两年农场粮食增产主要靠水稻。今年仅靠增加水稻就可增产1亿斤,明年还将扩大水稻面积,再增产1亿斤。” 为夯实“北大仓”粮食生产基础,垦区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加大农业投入,建起了防洪、除涝、灌溉、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沟渠纵横交错、桥涵闸设施配套齐全的农业现代化生产新格局,农业抗灾、粮食稳产能力显著增强。 “从开垦之初年产粮480万斤到100亿斤,垦区用了48年;从年产粮100亿斤到突破200亿斤,用了10年时间;从年产粮200亿斤到今年预计超过300亿斤,仅用了4年时间。”谈起粮食产能的提高,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如数家珍。 如今,北大荒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稳压器”。2003年“非典”期间,垦区在一周之内向北京调运5000万斤优质大米,及时缓解了北京市场大米供应紧张的局面。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垦区用三天时间加工了480万斤优质大米驰援灾区。 科技之火点亮现代农业之光初到北大荒,人们常常会被万亩连片的耕地、地上机械天上飞机的“立体作业”场面所震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谢扬等专家曾感慨地说:垦区的生产水平可与农业发达的欧美国家相媲美! 在五九七农场的一处作业站内,一排排拖拉机、农机具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一样整齐停放,格外引人注目。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说,从**原始的锹镐、人拉犁、人拉播种机起家,垦区农业机械化率现已高达95%,农业装备水平已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深松、播种、施肥时,大马力拖拉机能一次完成,还能根据土壤肥力和湿度,自动进行变量播种、施肥。” 为充分发挥科技与机械优势,垦区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良种与良法结合,推广应用了大批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实现了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促进了垦区现代农业的大发展。 同时,垦区创新生产组织方式,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人的积极性与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神奇的黑土地再次释放出巨大的活力。省农垦总局农业局局长马德全说,垦区35%的家庭农场目前经营着82%的耕地。去年,垦区农业职工人均产粮7万斤,创造了与世界比肩的劳动生产率。 先进技术的应用和规模经营,使八五四农场农工王淑琴耕种万亩土地的梦想变为现实:拥有51台套现代化农机具,种地1.8万亩。“由于大机械连片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抗灾能力很强。今年虽然受了灾,但总产1600万斤没问题。”正在准备秋收的王淑琴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 用“北大荒精神”再创新辉煌北大荒纪念馆里的一面铜墙上,镌刻着12342名长眠于黑土地的转业官兵的名字。与这些留下名字的人相比,更多的支边青年、知识分子,同样把自己宝贵的青春乃至生命献给了这片热土。 60余载岁月流转,北大荒不仅为国家建起了一个“物质粮仓”,更为国人贡献了一个“精神粮仓”。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正引领着一代代北大荒人不断创造着新的奇迹。 今年66岁的陈大玉先后当过农工、生产队副队长等职。为了让北大荒绿起来、美起来,他辞职干起了苗木培育。经过20多年的奋斗,陈大玉的苗圃发展到1000亩,产值达1000余万元。“创业之初我曾一度倾家荡产。每次遇到挫折,都是那种敢于直面千难万险的‘北大荒精神’让我渡过难关。”陈大玉说。 肖培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从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告别城市回到普阳农场,当了一名农业技术员。肖培说,这里的环境适合我,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垦区的新辉煌。 在一代代北大荒人的拼搏下,黑龙江垦区取得了一连串耀眼的发展成就。2004年以来,垦区连续五年经济总量保持13%以上的增速,粮食总产、单产连续五年超历史水平。今年,垦区粮食产量有望突破300亿斤,比2003年翻一番! 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垦区一直发挥着农业示范和引领作用。去年以来,垦区71个农场发挥自身优势,与省内59个市县开展了以农机代耕、辐射供种为重点的场县合作共建,累计推广良种1500万亩、技术20余项,有效提升了周边农村的生产水平。 |
发表于 @ 2009年09月24日 07:3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