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论道

天下一家,有啥说啥,农机就大。

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胡伟论道>>风论>>

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三次浪潮的思考收藏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稿)


胡 伟


玉米作为我国目前的第二大农作物,无论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还是满足日益增长的饲料需求,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世界上玉米生产的第二大国。玉米是我国列水稻之后的第二大农作物,玉米生产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则有三种农业机械得到较大的发展,一是80年代初期的小四轮 拖拉机,二是进入90年代以后的农用运输车,三是90年代中期兴起的小麦联合收获机及其后的水稻联合收获机。
随着小麦收获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人们自然也将目光聚集到玉米上来,因此,再次拉开了 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新旅程。笔者也有幸投身到这次新的发展之旅中,见证了它的发展历程。

说到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沿革,其实,我国玉米收获机开始研制的时间与小麦收获机的研制基本同步。
在研究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历史时,三次发展高潮的说法。第一次是1960-1967年。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制起始于1960年,先后持续了6年,“文革”期间被迫中断;第二次是1971-1978年,197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以后,玉米收获机械化再次掀起高潮,经历了从引进、使用、仿制、改进国外样机到基础理论研究和进行设计的过程。第三次即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严格的讲,前两次其实称不上是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高潮,而是两次攻关高潮。主要是引进、试验、研究、试制。第一次以引进前苏联的技术为主,硕果是定型了一个机型,即黑龙江赵光机械厂生产的牵引式玉米收获机。第二次由于我国农村连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玉米收获机在当时失去发展可依托的需求市场,结果是无功而终,没有创下新的机型。80年代开始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营农场兴办家庭农场,因玉米生产规模过小,一度使玉米生产机械化进入低潮。当时,全国只有一家企业能批量生产一种型号的玉米收获机。第三次从1995年始,受小麦联合收获机发展的影响,全国各地再次开始掀起玉米收获机开发的热潮,从引进前苏联6行玉米收获机到自主开发,先后开发出了自走式、悬挂式和玉米割台等型式的一批机型,取得了一定的积极的成果。这三次高潮,经历了从引进、试用、仿制、改进国外样机到自己从事基础理论研究、自行设计的过程,为我国玉米收获机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和制造的基础。其中,前两次高潮中,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而第三次高潮则以实用机型的开发为主,基础研究基本停顿。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截止到1983年,通过省级鉴定的玉米收获机械有14种,地市级鉴定的有5种,其中仅有一种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从1961年开始研制,到1988年的28年中,累计生产的各种类型的玉米收获机1143台,其中只有两种机型生产量超过了100台;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与佳木斯农业机械厂研制的牵引式3行立辊玉米摘穗机,累计生产178台。1975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与赵光机械厂研制成功的4YW-2型牵引式卧式辊双行玉米摘穗机,该机型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台玉米收获机械,填补了我国的空白,是当时生产批量**大的玉米收获机。我国各地虽然通过鉴定的机型不少,然而比较成熟的却只有黑龙江省赵光机械厂生产的4YW-2型牵引式玉米收获机。可一次完成玉米摘穗、剥皮、秸秆粉碎还田等项作业,生产率为0.53-0.8hm2/h,每次收获2行,作业质量及可靠性均较好,基本能满足农业要求。每台售价2.4-2.8万元。不过该机作业时需要配备1台拖拉机(东方红-75型、铁牛-55型或上海-50型)及拖车,用于集穗。机组全长13m,在收获作业时,转弯半径大且需要人工开道,不适合小地块作业。因而,这一机型主要是在东北和西北国营农场应用,华北地区有少量应用。
我国玉米收获机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从技术角度考虑,关键是要解决总体设计问题,然后才是制造工艺、原材料和产品的推广。
现有的玉米收获机械籽粒破损率、损失率、果穗损失率距现行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业故障率均较高,特别是首次故障作业时间均较低。其中有制造和使用上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设计水平不高造成的。目前大部分产品还处于小批量生产的多点试验、示范阶段,边设计、边制造,边销售、边“救火”。生产厂家技术力量多显薄弱,缺乏技术积淀。产品存在破碎率高、可靠性差、平均无故障时间短等问题,且大部分机型作业效率不高,均未达到设计效率要求,个别机型还存在收获物杂质多、秸秆粉碎效果差等缺点。

所谓第三次浪潮,主体与前两次大有不同,前两次以科研单位为主体,生产企业附之。科研转化并不成功。而本次发展高潮,起于生产企业,兴于生产企业。从90年代初期,就有天津津武玉米收获机厂、山东玉丰、大丰等企业开始投身玉米收获机的开发,先后开发出单行、两行玉米收获机。之后,河南、河北多家企业也投入开发。期间,国家也投入了较大的资金资助研发,但却没有收到应由的成效。这个阶段的开发,企业的表现可以用“前赴后继”来描述,先后有不少企业铩羽而归。天津津武玉米收获机厂、张家口探矿机械厂、辽宁彰武农机厂、郑州农具厂、石家庄农业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机械设备厂、黑龙江赵光机械厂、河北邱县机械厂、天津江都机械公司、山西信联集团,等等,他们失败了,但玉米收获机开发没有失败,在他们失败的基础上不少新的单位介入,从他们的失败中汲取了成功的元素,以至于走到今天。如天津市,**多的时候有7家企业参与开发,而坚持下来的只有富康公司和天津拖拉机公司(也曾经两度上马)家。我想历史会铭记那些推出玉米收获机发展行业的企业,记住他们为玉米收获机发展所作的点滴铺垫。
笔者从90年代初期开始参与组织联合收获机方面的研讨会,起初主要以小麦收获机发展研讨为主,之后逐步加入了玉米收获机开发、应用的元素。1997年,我们在河南许昌组织了全国性的玉米收获机现场会,本计划将参加现场会的玉米收获机组织起来进行跨区作业,无奈这些机具质量不遂人意,哪家企业也不敢参与。之后,1998年在河北农大组织过玉米收获机技术讲习班,在沈阳、在天津,举行过玉米收获机现场会、发展论坛,也算为玉米收获机的发展进行了一番推波助澜的工作。新的发展浪潮,也有笔者的些许作用,也算引以为荣。
经过农机企业以及之后积极介入的科研部门等的共同努力,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已经看到的发展的曙光,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产量由2000年时的1000余台增加到现在的10000余台。近年玉米机收水平几以每年2个百分点在增长。2007年全国玉米机收水平达到7.2%,其中,山东超过20%,天津、北京、河北等省市超过或接近10%。

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前两次浪潮,更多的表现为为“化”而“化”。而第三次浪潮则凭借改革开发的东方,由农民做主,由企业做主,由市场做主,由市场需求为主导引发,开发的主体也由科研院所转为企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也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强力的推动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改革开发从发展环境、发展机制、物质条件等方面为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重要的一点是市场认可了企业开发玉米收获机,玉米收获机为农户带来了收益,而且,日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也日渐接受玉米的机械收获,正像90年代初期接受小麦机收一样。分析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认为,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与小麦收获机械化发展基本同轨。随着机具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需求的不断高涨,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玉米收获机械化实现指日可待。
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第三次浪潮得到农民、企业各政府的共同呵护、共同关注,天时地利人和,各种要素具备,正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必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发表于 @ 2009年01月12日 14:54:00 |点击数()

旧一篇:信息宣传是农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篇:天津农机系统积极开展调研活动

博客信息
胡伟论道的博客
创建时间2006年03月10日
今天点击:770
本周点击:124
本月点击:699
点击总数:825192
[发私信] [加为好友]
博客公告
文章分类
默认 默认(387篇)
风论 风论(197篇)
快递短语 快递短语(59篇)
闲苑 闲苑(26篇)
采撷 采撷(21篇)
随缘 随缘(12篇)
景色无限 景色无限(7篇)
光斓 光斓(6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