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北青报对著名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的专访,报道说,**繁忙的那些年,白燕升常常在想:一年下来我究竟说了几句人话?
“1996年1月1日,央视戏曲音乐频道开播,由于专业主持人奇缺,那时的白燕升一个人主持近10个戏曲栏目,而且坚持了近两年之久。从去年起,白燕升将主要精力放在戏曲频道的招牌栏目“燕升访谈”,一边感叹同行者太少,一边又有意撤出一些栏目。对此,白燕升解释说:“我不能再为了面子而马不停蹄地主持若干栏目了,**繁忙的那些年,我常常在想,一年下来我究竟说了几句人话?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说官话、套话,长此以往,观众早不爱听了。演员也同理,没有储备和积累,而是停留在惯性上进行简单再生产,观众是不会喜欢的。所以我佩服那些远离媒体的艺术家,能够抽离出来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境界。我身处一个主流媒体,但我又刻意远离主流,可以说是主流里的非主流。”
“燕升访谈”创办3年多来,一共采访了300余位名家及戏曲界人士,虽然面对镜头每个人的状态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真实,但在这个平台,观众既看到不苟言笑的于魁智掉了三次泪,也看到张火丁面对十个问题一言不发,更有茅威涛永远理不屈、词不穷……白燕升计划两年后推出第二本书,就是想把自己这么多年来与戏曲名家对话的精华片段整理成文字。
谈及多年来与戏曲界名家、新秀的接触,白燕升感慨颇多,他不仅同很多人成为了朋友,更成为了他们与戏迷间沟通引导的桥梁,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在戏曲界树立健康的舆论风气。”
读罢上面的文字,我也在想,自2000年大学毕业后丛事新闻工作以来,我究竟说了几句人话?可能也有不少时间在说官话、套话、废话、屁话,受众爱不爱看只能是另一回事了。我身处一个非主流媒体,力争做非主流里的主流,这是我的美好愿望。
我作为一名“三小记者”--小行业小报纸的小记者,很多时候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只能适应环境,这是生存的悲哀。您亦同乎?理解万岁!
发表于 @ 2009年03月07日 12:4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