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惊蛰,正是农家“耕种从此起”的好时节。
就在这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2009年中央财政拟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30亿元,将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这一数字比年初公布的100亿元增加了30亿元,比去年的40亿元更是增加90亿元。
“又增加30亿元,对农机企业是重大的利好。”收看了电视直播的常发集团董事长黄小平颇感惊喜,“但怎样用好这么多补贴资金是一个难题。”惊喜之余,黄小平又有一点担心。
常发集团位于江苏常州,以生产农用
拖拉机、
插秧机等农机具为主营业务,2008年销售收入达60亿元,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迈入国内农机行业三甲。
农机制造是常州市重要传统产业,在常州,像常发集团这样的农机企业有50余家,农机行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4%以上。常柴、东风、常发等品牌全国知名。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机企业现状如何?农机补贴大幅增加这一利好,为什么会让企业喜中带忧?近日,记者走进常州市多家农机企业,对上述问题展开调查。
喜:危机中的“及时雨”
国内市场需求过早释放完,国际市场订单大幅减少……内外交困的农机企业寸步难行的危急时刻,大幅增加的农机补贴迅速拉动了国内需求,使企业从“动不了”变成“忙不过来”
“如果没有补贴,我们现在根本动不了。”黄小平说。
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几乎所有农机企业都陷入“动不了”的状态。企业订单骤减,库存上升,只得减产、停产,放假甚至裁员。
常州一家国有农机企业负责人描述去年的情况:“当时简直惊呆了,没订单,我们也不敢进原材料、不敢开工,几乎停止了所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了不裁员,这家企业的工作时间从上半年正常的5天工作制,逐渐变为九、十月份的“做四歇三”,到年底,变成“做三歇四”。部分车间员工干脆被派到外地搞售后服务。
几家企业负责人认为,当时“动不了”的首要原因是,2008年的40亿元农机补贴在上半年就消化完,而2009年的补贴还没有下来,有购买需求的农民就捂紧钱包等补贴,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振。
某老牌农机企业提供的数据显示,主打产品轮式拖拉机内销量从去年8月开始同比明显下滑,8月至11月同比分别下滑29%、28%、60%和61%。直到12月才逐渐企稳。
同时,突然袭来的金融风暴也使企业叫苦不迭。出口是农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口订单大幅减少的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东风农机集团一名外贸业务员告诉记者:“比如出口孟加拉,现在一个月只发五六个货柜,而去年这个时候,一天就发五六个货柜。出口各国市场的订单普遍减少了1/4到一半。今年的出口形势估计更严峻。”受此影响,企业制定的2009年
手扶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的出口量,由2008年的27000多台和8800多台,分别降至23000台和8000台,出口创汇目标也由2008年的完成量6666万美元降至6000万美元。
此外,去年二、三季度不少企业都囤积了一些高价原材料。由于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降,使企业本已十分紧张的资金链更加紧张。
就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今年初,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农机补贴的利好消息传来,使农机企业的境遇很快得以扭转。
资金大幅增加的同时, 今年补贴方案比往年定的也早,1月份起补贴资金就开始下达到各省财政。有些提前听到“风声”的地方,启动更早。常发集团市场管理部部长齐麟飞认为,补贴政策早落实,农民购买的农机具可以在春耕**繁忙时候准备就绪。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在**困难的时候,春季市场提前启动,解了燃眉之急。
3月初的一个星期六,记者来到常发集团厂区。虽然是周末,但所有车间全部开工。经销商的货车排着队等着拉货。“现在经销商上门要货、等货的越来越多。轮式拖拉机合格一批拉走一批,几乎没有库存。”齐麟飞说。1月份以来,主管国内市场销售的他一天都没有休息。
常发生产的4大系列48个品种的轮式拖拉机,全部进入今年农业部的农机补贴产品目录。“一周工作7天,还是忙不过来。”中拖分厂厂长凌洪介绍,这个分厂一季度平均每月生产1500—2000台轮式拖拉机,比补贴政策出台前增加了50%以上。而去年,中型拖拉机的全年销量为9000多台。
以常发集团进入补贴目录的一种手扶式插秧机为例,销售价1.7万元,各省平均补贴能达到50%。农民只花几千元就能买一台,做种田专业户,替人插秧一亩收入70—90元。这样插秧机每天可以插十几亩,基本上一季就能收回成本。对农民很有吸引力。
“中央财政平均补贴30%,加上各地配套资金,农民购买农机的需求被迅速激发出来,国内市场一下子就打开了。”同样很多个周末没有休息的东风集团副总经理许国明告诉记者。
今年2月,东风集团国内市场销售额超过1亿元,根据3月份的订单情况,销售额有望超过1.5亿元。去年全年国内市场的销售额约为7亿元。“补贴增加到130亿元,估计今年旺季能持续到年中。”许国明说。
忧:补贴到位关卡多
在农机补贴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农机管理部门仍然存在乱收费等不合理现象,增加了企业负担,实际上损害了农民利益。过长的补贴结算周期,也使企业资金回笼不畅
孟经理是一家中型农机企业的市场销售主管,他给记者看了前不久刚刚接到的《关于某省2009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广告费用的通知》。《通知》说:“经研究决定,《农村新报》产品公告收费标准为每个产品200元。”
孟经理他们厂一共几十个品种的产品进入了补贴目录,这意味着至少要花近万元在这份农民很难看到的《农村新报》上登公告。“如果每个省都这么搞,你想想要花多少钱?”
近年来,随着农机补贴范围不断扩大,打着各种名目乱收费的现象也渐渐变得司空见惯。
类似的广告、公告、推介会、现场会越来越多。“一个地方一个办法,你要是不出钱,就不要想顺利拿到补贴。企业既花钱又花精力,负担很大。”孟经理说,“我们多方反映情况,但还没什么效果。”
在农机补贴的整个链条上,由于掌握了进入补贴产品目录的“门槛”,又是补贴资金发放的中枢环节(各省财政部门须根据地方农机局上报的销售核准情况,将补贴资金支付给相关企业或经销商),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实际上成了补贴政策落实的核心部门。一些地方的农机部门就设法从中分一杯羹。
**普遍的做法,是向企业或经销商收取诸如“农机推广费”之类的费用。企业担心,随着补贴资金大幅增加,这种现象会变本加厉,严重损害农民和企业的利益。
在苏北某县城搞了多年农机经销的徐先生告诉记者,销售一台售价10万元左右的大拖,要向所在县农机局交三四千元不等的“推广费”。不同产品收费多少不同,基本占车价的6%—8%。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利润本来就只有一两个点。要交推广费,就只能抬高车价。这样原本可以让给农民的利润空间就被压缩了,实际上是农民享受的补贴资金减少了。”据徐先生估算,在平均30%的补贴中,农民真正享受到的,实际只有20%—25%。
另一家农机企业的销售经理戴先生还在外省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某县农机局负责人暗示他把经销权给一家指定的公司,保证能顺利拿到补贴。如果给别的经销商,“补贴不一定什么时候到位”。
农民老谈向记者讲述了他购买拖拉机的经历。一款由当地“指定经销商”销售的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售价为14.6万元,扣除30%的补贴,他需要掏10万多元。老谈直接打电话到生产厂家,该厂销售部门称该机型售价12万元,减去30%的补贴,即使老谈自己付运费,也比在当地买便宜1万元左右。
另外,补贴资金结算周期过长,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也是令农机企业头疼的问题。今年补贴增加到130亿元,挤占资金可能会更多。
记者了解到,农民购买补贴目录内的产品,只需要支付扣除补贴后的货款。补贴资金则经农机局核实上报后,由各省财政定期与企业结算。原则上应该每季度结算一次,但目前多数地区每年只结算两次,有的甚至一年只结算一次。只有江苏等少数省能做到每季度结算一次。
漫长的结算周期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记者采访的其中两家企业透露,他们各有6000多万元和超过1亿元资金压在各省财政部门。“金融危机情况下,现金对企业是**重要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建议:探索普惠制
在补贴资金大幅增加、市场需求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对主要农机产品的补贴采取普惠制,条件正逐渐成熟
作为农机行业著名网络论坛“非常农机网”的活跃分子,许国明经常在网上与同行们交流意见和想法。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企业普遍提出,希望对部分主要农机产品采取“普惠制”。即根据不同产品确定不同的补贴比例,农民购买时付全款,再持凭证到指定的银行领取补贴。这样,资金不再需要农机局逐个审批放行,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加快企业资金回笼。
“过去,由于补贴资金有限,不具备实行普惠制的条件。现在补贴资金大幅增加,而国内需求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我们认为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许国明说。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目前销售形势一片大好,但许多企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好日子是拜农机补贴所赐。“补贴资金大幅增加,未来的需求会因此提前释放,过度依赖农机补贴很可能是‘寅吃卯粮’。”齐麟飞说。
未雨绸缪,记者采访的几家企业已经开始在新产品研发、开拓海外市场和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发力。“不能把农机补贴当成****的救命稻草,长远来看,把握好危机中的机遇,加快企业发展,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立住脚。”黄小平说。
(责任编辑: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