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机补贴,俨然是眼下中国农机**为热门的话题。这项以推动农机化发展为出发点的利好政策,其效果似乎已经超额完成了设计者的初衷,在快速推进农机化的同时,捆绑了农机产、供、销等方方面面。每到年关,农机行业特别是企业的“一号文件”就是,到北京探探来年的风向:还有没有补贴?补贴力度有多大?这些都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你不关注它难。
“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借用这句歌词,表白农机企业此时的心态也许**为贴切。为了帮助企业充分理解中央政策的用意,这里浪费一点篇幅对这一政策进行一次大胆解读,其中不乏展望成分,糅合了一些个人理解,期望对企业有所帮助。不对之处请严肃批判。
1、补贴政策将持续多长时间?
2004年,注定是中国农机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确定,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在部分粮食生产主产区实施。那时,恐怕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一政策改写了中国农机工业的一段历史。回头望,2004年显然是作为中国农机的一个时间坐标,前后被划分为两个时代。因为补贴政策力度的逐年加大,中国农机工业由此进入了补贴经济时代。
到2009年,购机补贴政策就已经实施6年了,这期间补贴额度的逐年加大,补贴品种越来越多,补贴范围覆盖了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那么,补贴政策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这无疑是所有企业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一个长期政策,有多长?不好说,但可以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如果到2014年是10年,到2024年是20年……不过,能够判断的是,这一政策的实施与否?与一个指标直接关联,就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而这个指标又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机产品销售收入紧密相关。下面从指标方面进行分析。
2004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32.7%,农业机械总动力6.4亿千瓦,农机产品销售收入854亿元。2008年,补贴政策实施4年以后,以上三项指标分别达到了50.8%、8.22亿千瓦、1915亿元。4年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长4.5个百分点;农机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我国农业机械化迈入了历史上**好的发展时期。
分析补贴政策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判断尺度。如果达到70%,那么还有20个百分点的距离,按照农业部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的计划,就需要10年到2020年;如果达到80%,需要15年到2025年。这一期间,正好是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就是说,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购机补贴政策无疑是我国农机行业的一项基本政策。实际上,补贴已经影响到了农机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分析结果很明确,我国农机工业将至少持续20年的补贴经济时代。对此,企业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补贴额度将如何变化?
我们中国政策有个规矩,一旦有了没有难,一旦增加了减少难。2009年购机补贴历史性地突破了130亿元,大约占农机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的6.5%。为什么从40亿元一下子到了130亿元?盘子定在这个位置上实际就是个准星,基本上是把答案告诉你了。一是政策的长期性,不说了;二是让你知道130亿基本是个底线。按此原则推算,结合占当年农机工业总产值的5%~10%之间的比例因素,以后年度的补贴资金应该在130亿的基础上结合这个比例来具体确定。根据上述原则预测2010年的情况,具体是多少不敢信口开河,但是估计减少比增加还要困难,**低维持在130亿元的水平是有绝对把握的。
那么,站在130亿元这个平台上,如何预测后期的增(减)量变化规律?除了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相关外,农业机械的更新淘汰周期和补贴品种重点的变化是两个关键因素。
从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分析,估计补贴资金翻番式地增长很难再现,保持在每年10%~15%的增(减)幅是现实的。如果把今后15年划分为三个阶段,到2015年,仍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爬坡阶段,每年保持15%的增长幅度比较客观;从2015年到2020年,是农机化的平稳发展阶段,估计零增长也可能负增长;从2021年到2025年,是农机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机械基本得到普及,估计会在2020年的水平上有所下降。
从农业机械的更新淘汰周期分析,按一般农业机械的使用周期10年测算,到2015年以后,第一批补贴机具陆续进入更新淘汰阶段,并且数量会逐年加大,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高峰。因此,在2015年~2020年的5年期间,估计补贴资金会达到峰值。到2025年,进入第二轮更新淘汰阶段,市场达到基本平衡。
根据对以上两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补贴资金在2015年达到300亿元应该不是梦;从2015年到2020年,会维持这个水平;从2020年到2025年,估计在这个水平有所下降,**终站在200亿元的水平上。
3、补贴对象、补贴重点会有哪些变化?
现行的补贴政策直接补贴给购机农民(农场职工)。将来补贴对象的变化,取决于农机服务组织形式的变革、农业机械化所处的发展阶段。
2020年是建国71周年。届时,预计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农村建设初具规模,城市化进程初步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平衡;土地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应该有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补贴对象的调整是肯定的。也许不会直接补贴给农民,直接补贴给种粮大户,或者粮食直补都是有可能的。因为那时农机的拥有者可能就是种粮大户。
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看,区域特色经济将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作物、块茎作物、畜牧业、林果业都是我国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估计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一定会成为补贴的重点,补贴方向将有所调整。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更高阶段,农业生产特点的特点将更为显著: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农机化新技术应用面积会不断扩大;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估计补贴的品种会有所倾斜。
4、补贴办法的变革?
咱中国的有些事情有时不好说,国际上再科学的方法拿回来并不一定好使,而你认为漏洞百出的办法反而适合国情。石油的定价机制是不是就是这样?这也许就是中国特色吧。世界上也有许多涉农补贴,办法也各种各样。也许随意引进一种改进一下都好使,但是,那不一定适合国情。
现行的补贴办法简单说就是两个目录。先上推广目录,再上补贴目录。操作上基本以农业部为主,会听取不同部门的意见。购机补贴执行6年来,大家对改革现行操作办法赋予了无限遐想,呼声日渐强烈。似乎新的办法就箭在弦上,就是看不见拉弓的。看来,彻底改革办法的难度是相当大的,预测实行渐进式改革也许是可行的。在这一方面,到底有几许期待只能任凭您的想象了,多个部门参与?改革目录?您就自由驰骋吧。
多部门参与。就是中央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目前,负责农机补贴政策的中央部门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后来加上工信部。在这些部门中,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直接参与补贴工作几乎是没有可能,**有可能参与的就是工信部。按照职能与分工,工信部负责补贴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因此,以农业部为主体,工信部参与可能是将来政策执行的基本格局。但是,相互参与多少那不好说。
改革目录。综合现行意见,改革思路有:一是全国只搞一个大目录,取消补贴目录,同时取消省级目录。理论上看可以简化操作手续,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近期实行的可行性不大。二是取消目录中的企业,只搞一个产品目录。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减少人为因素,把市场的主动权交给企业,把选择权交给农民。但是,这项改革需要工业主管部门产业准入政策的配套支持,而此政策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因此,即使理论上可行,目前付诸实施的可行性也不大。
综合分析,操作办法彻底改革的可行性不大。但是,加大质量的监督检查、增加各操作环节的透明度、加快回款速度等问题,估计会逐步有所改观。
5、“普惠制”还有多远?
“普惠制”在这里是一个借用词,因此加上了引号。其原意是指关税上的普遍优惠制,简称GSP,愿意是指发达国家(给惠国)对从发展中国家(受惠国)进口某些适合的产品时给予减免或免税的优惠待遇。
购机补贴实施“普惠制”是企业的普遍愿望,也是众望所归,可以认为是解决现行问题的彻底可行办法。但是,目前实行“普惠制”的难度、阻力与大家的愿望一样强烈。反对“普惠制”的理由主要有:补贴资金不足,难以满足需要;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买农机等。先说资金问题,就是差钱。这个不假,钱永远都是问题。但是,差多少钱?算过账的人恐怕不多。以2009年为例,补贴资金130亿元,按照农业部1:5.35的比例,可以拉动农机工业产值696亿元,算上地方配套资金,估计超过了1000亿元。如果扣除农用车等非补贴产品,基本相当于补贴产品的全部销售收入。资金实际可能差一点,是否已经非常接近了?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既然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完全可以告诉农民合理安排购机计划,避免集中超前购机。因此,如果扣除一些市场非理性行为,也许在局部产品上实行“普惠制”应当是水到渠成了?
再来分析第二个理由,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买农机。其实,这与“普惠制”并不矛盾。“普惠制”也不是鼓励所有的农民都买农机,不是“均分制”,其含义应是对于有购买愿望的农民,不论选择那种品牌的农机,都给予同样比例的补助。核心内容是,把市场还给企业,把选择权交给农民。
看来,“普惠制”也许是一张美味的PIZZA,恐怕我们在2~3年内仍难以把它烙熟。但是,这里并不排除选择部分产品、部分地区搞个试点的可行性。
6、补贴资金的比例会有变化吗?
现行补贴比例是30%,加上地方补助,有的省市可以达到60%,和白送差不离了。这个比例,再高肯定不会,低一点可行性也不大,估计至少5年内会维持在这个水平上。有意见认为可以把补贴比例降低一些,比如15%,实行“普惠制”。本是个不错的思路,但几乎没有操作性。原因是在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强的形势下,尽管这样做结果更有利于农民,但是降低比例显然不是时候;二是与“普惠制”挂钩,在“普惠制”目前没有一瞥的情况下,如何添上这一捺呢?
但是,从补贴产品结构上看,也可能出现类似“等额补贴”新的补贴方式:取消比例补贴,同类产品给予同样的补贴数额。尤其在一些成熟产品、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小型产品上可能性比较大。如:小麦
联合收割机、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采棉机、植保机械、排灌机械等。
提高补贴比例?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水平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选择重点加大补贴力度完全是有可能的,上限绝对不会突破50%。有升就会有降,在某些品种上,可能会降低比例,**低不会低于15%,比如,在通用类产品、长线产品上。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总之,维持30%的补贴比例可能是一个长期水准,当然不排除局部微调。
7、补贴对象会发生变化吗?
现行的补贴对象:一类是农民,向农机合作组织倾斜;二是农场、兵团的职工。因为农场、兵团也是职工个人购买,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组织。根据我国农机化的发展趋势,估计直接补贴给农民会逐步减少,农机合作组织的补贴力度会逐步加大。通过补贴,培育并形成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可能是个方向。
农机合作组织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黑龙江显然走在了全国前列,已经初具规模;在黄淮海平原,受土地规模的限制,农机合作组织发展没有黑龙江快,但趋势是可以逆转的;在江南丘陵地区,肯定会出现与农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农机合作组织。将来,这些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必然要依附于种粮大户,或被控股,相互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这里大胆预言,由于农机合作组织的普及,跨区作业**终将会消失。
因此,10年以后农机的拥有者会逐步集中到农机合作组织中,包括农场、兵团的农机合作组织在内,这必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补贴的重点自然会有所调整。
8、《农机工业产业政策》何时出台?
我国农机工业60年来没有一个系统的产业政策,零星的政策很不完整,不利于产业发展。90年代机构改革以后,行业管理缺失,农机工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特别是补贴政策实施以后,《农机工业产业政策》尽快出台的呼声愈列。
当前,一部《农机工业产业政策》的出台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业装备生产大国,近年来,在中央持续利好的“三农”政策的指引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同时存在着布局不合理、企业综合实力差、产业竞争无序的不利局面,产业发展呼唤一部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切合行业发展特点的产业政策出台,以规范行业行为。
同时,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也为制定产业政策创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首先是政策环境基本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形成共识;二是生产消费快速增加,行业运行质量得到提高;三是农机产品的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四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五是政府财政的强力支持。
目前,产业政策的前期研究已经完成,期待征求意见稿能在明年初揭开面纱?能否如愿还要看政策环境。如果顺利的话,一年后应该能见分晓。
9、准入制度有没有时间表?
农机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实行“普惠制”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准入,“普惠制”就少了一道门槛,产品质量就难以保证。鉴于补贴政策的长期性,弥补“普惠制”留下的监管缺失,尽快实行农机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当务之急。
关于准入有必要强调的是,准入并不是限制,它是市场经济的补充和完善。准入的意义:市场准入是关于国家或地方政府准许公民和法人进入市场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条件和程序规则的各种经济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总称;特殊市场准入制度是规定市场经营主体进入特殊市场从事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程序规则的制度。
农机产品的市场经营活动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关乎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经济发展,是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因此,作为特殊市场准入的农机产品准入应理解为:为加强农机产品的质量管理,促进企业完善生产条件,确保农机产品质量稳定提高,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有效遏制农机工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制止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保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具备规定生产条件的生产者才允许进行经营活动、具备规定条件的产品才允许生产销售的监督制度。它是国家对市场基本、初始的干预,是政府管理市场、干预经济的制度安排,其实质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一种政府许可制度。
2007年,农机行业首先提出了准入概念,建议首先在
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两个产品上实施。2009年,在《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中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实施准入制度的法律基础是,《标准法》、《行政许可法》、《环境保护法》、《农机化促进法》等,但是,作为一项政策实施是完全可行的。何时实施,就看工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进度了。
10、后补贴时代政策力度还有多大?
当前,购机补贴已经成为指导农机行业发展的主导政策。但是,在这个以推进农机化发展为设计思想的政策环境中,如何促进农机工业的发展?农机科研体制怎样建立?如何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如何推进农机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毕竟农机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农机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明确的政策扶持。
关于这一方面利好还是有的: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如果不出意外,肯定是关注农业的话题,农机工业沾边是有希望的。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农业生产形势,主要议题是:加大补贴政策力度、稳定粮价、启动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保障能力等,也算是与农机工业相关的一个利好。据悉,由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工信部共同起草的《关于促进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将由国务院研究后发文,这也可以算是一个美好的政策期待。
但是,农机工业的发展涉及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方面面。目前,一个农机大国竟然没有系统完整的政策支持农机工业的发展,毕竟不是个好事。没有一个强大的农机工业作为支撑,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就缺乏基础。这个道理领导多次讲过。因此,有关政策的出台应是发展的必然,企业不妨耐心一点吧。
可喜的是在这一方面,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影子。2007年6月10日,在科技部等六部委的共同推进下,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标志着支持农机工业发展的政策有了实质性进展,这是首批启动的四个全国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战略联盟的成立,有助于在行业内构建起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上面提到的《农业装备产业发展政策》、《农机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政策》也提到了议事日程。欲知农机后事?敬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