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义发
写给2010年的信
收信人:中国工信部(参与中国电动车标准制定部门)部长李毅中
寄信人:
时风集团董事长刘义发
李毅中部长:
您好。
正如多数电动车企业所期望的,新能源时代的电动车不是岌岌可危,而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希望。
但在我身边,很多小的电动车制造企业都关门歇业了,还有一些正在削减生产规模。毫无疑问,你们会听到一些人说,低端电动车制造岌岌可危,这要归因于国内电动车行业标准的缺失和监管不规范。
时风电动车之所以成为草根电动车的典型,进而被舆论批评和被政府监管,是因为时风电动车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将近两万辆)和较大的产能(日产60辆),这些已经在运行的电动车又恰好处在电动车技术标准的盲点(现有的标准并没有针对时速低于70公里以下的电动车)。
根据时风电动车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将形成年产5万辆的生产能力,2011年达到10万辆,2013年达到15万辆。在我看来,低速电动车的研发似乎更适合当下的产业现实。据电动车技术标准制订组负责人称,除山东清源的一款电动车外,国内没有任何一家整车企业(包括比亚迪、奇瑞、长安等已经上了工信部《推荐目录》)的电动车型能达到即将出台的《电动车技术标准》。
在2009年全国两会召开时,我曾提出建议,希望能发展电动车产业,按照时风的“三步走”规划,第一步是发展50公里/小时的低速车,第二步是75公里/小时,第三步是100公里/小时。
但按照2009年6月17日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规定,低端电动车恐怕只能属于起步期产品,只能“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销售使用”,且要“对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管理政策上的规定,使我们不得不放慢急行军的脚步。虽然目前时风的电动汽车仍有部分产品在销售,但每天的产量已经缩减到20余辆。
其实,一些报纸和新闻机构已经在适时提醒眼下的电动车现实——高端电动车普及依旧有待时日,而低端电动车却死于禁令。
依靠区域市场发展低端电动车的商业模式无法长期维持下去,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产能和市场的低速电动车,国家可能更需要的是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和引导政策,而非一棒子打死。
如果我们真的关心低速电动车及其制造企业的生存,政府能做的**好是消除对低速电动车的限制性监管条例,因为这些实际上是抑制了一部分中小电动车制造企业及消费者的积极性。
时风农用车发展初期也曾遇到了类似困难,后来依旧发展到全国第**。现在,电动汽车依旧算不上时风集团的主导产品,时风不会停止转型的步伐。如果还有明天,时风依旧会在电动车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
此致敬礼
据12月26日 中国经营报
发表于 @ 2009年12月30日 09:28: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