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会议上,我有幸认识了记者贾海峰。事实上,他和他们报都是中国财经类记者学习的榜样之一,搜到了他的这篇文章,觉得颇具真情实感,转载于此,留作珍藏。
小伙子,1.80米的个子,像篮球明星,胖乎乎的,可是从他的这篇富于真情实感的文章,却可以看出,贾海峰的文字功底了得,感情也很细腻嘛!从他职业经历来看,他也当是我工作上的前辈或者是老师了。
在网上又搜了一下他的报道,发现海峰还做过央视《新闻1+1》的连线嘉宾,当然,这也是海峰个人能力的体现,作为记者,这也并不为奇。
文/贾海峰
2004年春节刚过,还没从学校领到毕业证、学位证,还不明白学校和社会之间到底横亘着怎样一道鸿沟的我,已经打点了行包,去河北青年报报到。
从实习生做起,4个月转正,然后在河北青年报的财经部工作了半年。记得那时候河北青年报刚改制,从华西都市报等地挖了很多做都市报的人才来。大家挤在石家庄科技大厦9层的办公楼里,在后新闻理想时代,宣读着自己的誓言。
此时的我,已经没有了3个月前刚来报社考试时候的忐忑。凭着一辆买来的二手自行车,奔行于石家庄大街小巷。记得**清楚的一次是夏天,突然有雨。自行车无处避雨,只能加快了骑,想赶回报社。不想,就在一条主要街道的拐角,滑到在了地上。当时看着大家为了避雨都急匆匆的样子,想都没想,爬起来就往报社跑。
到了报社,第一件事是把刚采访的新闻以**快时间的速度写出来。1个小时以后,总编室(我们没有医务室)的一位姐姐,从自己的常备药箱里拿来了酒精,给我摔伤的膝盖擦上。
2004年12月底,因为河北青年报拖欠工资。还不明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我,已经选择了北漂。从网上投了一个简历,来北京考了两次试,就直接进了一家机关杂志工作。
记得临走时跟领导告别。我们记者这行,有个特点。但凡是市场化比较彻底的报纸,领导与小兵之间都先是兄弟关系,然后是领**者与被领**者关系。我们领导很欣赏我,其实几个先后管过我的领导,都很欣赏我。他们在给我的留言本上都写着:你是我们见过**勤奋、**有前途的记者,一路走好。。。。。
我关系很好的一位领导,跟我告别时嘴里一直在说:什么都好,就是那是一本杂志啊,不知道是否有利于你发展,你更适合报纸。
沉默了一会儿,他看到我那如想起飞的小鸟一样的表情,脸色突然转晴,拍拍我肩膀说:去吧,不行就回来。
后来,我在北京的前2年里,也是总感觉前途的迷茫,每次都给这个领导电话,他都还是那句话:没事,不行你就回来。
感谢河北青年报的同事们和报纸的关心支持,虽然工作只有8个月,却是我人生中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
机关报工作的2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北京、对人生、对一切有了新的感悟。记得第一次从北京乘坐飞机去西安出差采访,兴奋得我连登机牌都保留着不舍得丢掉。
后来一次坐飞机旅行时,我旁边一个做计算机的小伙子也是第一次乘坐飞机,兴奋地看着窗外的朵朵白云。我吓唬他说:别看白云美,那可是飞机杀手,钻进去,**容易颠簸出事故来。
他瞪了我一眼,似乎在怪我多语,然后接着狠不得把脑袋伸到窗外一样,继续欣赏着他第一次上天后看到的美景。------我当时突然有了王小波一样恶作剧的想法,一脚把他踹出去,让那些他喜欢的白云们带他回家。
后来,我在机关报里发现离我追求的新闻理想越来越远。于是,选择了不遗余力地跳槽。8次面试都失败了,原因是人家看到我简历中再机关报工作的经历,很是不屑。认为我这种机关报出来的垃圾,压根跟不上市场报的节奏。
其中,我去过北京娱乐信报、证券时报、中国商界、三联生活周刊、财经杂志、中国房地产报、21世纪经济报道。实际上,后来的2家报纸选择了我,尤其是中国房地产报,给了我从机关报转型到市场报的过渡。当时我**缺乏的是在市场报发表过的作品,之前的河北青年报作品,由于短,而且是地方新闻,人家大都不屑作为考察依据。
在中房报兼职写了半年的稿子,就迎来了21世纪的招聘机会。
21世纪让我感觉呼吸到了新闻职业精神的空气,在这里写作占据我所有时间的9/10。工作节奏之快,让我忘记了很多过去记忆得十分清楚的事情。我怕自己有一天也忘记了自己从业新闻记者以来的坎坷,以至于走入歧途。常常想写一本书来提醒自己,但是没有时间。
正好,我的手机响了,一个朋友发来的短信:哥们,记者节快乐。
这让我突然感到了自己的存在,而且又明白了自己长久以来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其实不能变:哪怕世事如何变迁,做了记者这一行,就注定要做物质的苦行者,做精神的乐行者。
发表于 @ 2010年01月19日 15:36: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