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农机世界>>默认类别>>
9月17日,太阳摆出一副“秋老虎”架势,高踞空中。年轻的农机手陈金初,偏偏初生牛犊不怕“虎”,驾驶着一台联合收割机,在热烘烘的田里收割稻子,黝黑的脸上淌满汗水。妻子汪勤艳坐在出料口,熟练地把源源流出的谷子打包装袋,短发湿透,一脸阳光。不到2个小时,同村村民陈少林的17亩中稻就收割完毕。
陈金初,桃源县漆河镇连珠桥村人,1983年9月出生,刚满30岁。2002年,高中毕业的他来到广东,一直在机电、五金厂从事装配与设备维修工作,慢慢地,他对机械产生了兴趣和感情。这些年,工厂效益大不如前,不甘心的他琢磨着,自己单独干点什么。
眼看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业机械化热潮蓬勃兴起,不少年轻人回到农村当起新型农民,陈金初再也按捺不住。2012年8月,他与妻子一起回家,参加农机操作与维修培训班。培训一结束,他就开着收割机回家了。
“这台收割机包括配套附件共11万多元,国家补贴了2万元。”陈金初一边擦拭心爱的收割机,一边向笔者介绍道。他说,虽然长期与机器打交道,但操作这种新型农业机械还是头一回。“刚买回来时,我天天开到空地进行模拟练习,向有经验的老机手请教。”2012年9月,陈金初驾驶收割机开始了他的处女作。
然而,作为一名新手,毕竟缺乏实际经验,操作中效率打了折扣。“去年,中、晚稻收割面积加起来只有200多亩,毛收入不足2万元。”陈金初擦了擦脸上的汗,笑着说道。“不过,我也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他坦言,通过操作自己摸清了稻区分布情况,学会根据不同田块形状,确定**经济的收割线路,并结识许多农机专业人员,与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保持联系。去冬今春,他又连续参加了两次培训,一次是农机冬季保养与维修,一次是农业经营与管理。现在,他对收割机结构、操作程序等技术都已经熟练了。如今,他今年一天能收80多亩水稻、30多亩油菜,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陬市、枫树等周边乡村,一天赚个五六百元是常事,等收完晚稻本钱就可赚回来了。
“我知道凭一台收割机单打独斗、小打小闹,没什么成效。我也不会满足于此,只是目前缺少资金,只能从小做起。”陈金初沉默片刻,无奈地说。话虽如此,他的心中却早有打算。他说,在培训中结识了十几名80后农机手,大家有一个想法,就是组建一个团队,集合各种机械,管理上分工协作,生产上相互补充、配合,利润上按股分配。
这时,陈金初的手机响了,是农户找他到聂桥村去收稻谷。叫上妻子,他跃上驾驶台,向目的地进发。
发表于 @ 2013年09月29日 13:5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