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农机世界>>>>
人物名片
宋林,蕲春县青石镇三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33岁,从业5年。
近日,三和农机合作社场前空地,俨然成了晒谷场。
金黄色的稻谷,散发着香气。80后小伙宋林用谷耙一道道翻晒,汗水淌过脸庞。
宋林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曾入职华为,也创过业,却并不如意。5年前,他看到家乡蕲春成片农田抛荒,就瞄准农业机械化大趋势,回乡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三和农机合作社有社员102人,拥有各类农机110台,流转土地5880亩。
一台收割机“突突”地驶进稻田,不过10分钟,一亩田就变成稻茬。
“今年干旱高温,收成不理想,多亏了这些机械,不然真没得赚!”宋林说,当地是沙土地,亩产不到500公斤。稻谷入库价2.7元/公斤,实际收购价2.44元/公斤,扣除各种成本及流转费用,所剩无几。但农机却是耕种收中的功臣,每亩净赚150元。
“还剩680亩没有收!”宋林说,“不敢收,每天控制进度!”
宋林的纠结是,没有晒场,不能烘干,粮食不好卖。他在想办法,“明年,无论如何要上一套烘干设备!”
可烘干设备少说也得200万元。宋林算了一笔账:100公斤稻谷,机器烘干均匀,卖价高,且节省人工费、搬运费等,总共多赚15元。5880亩田,按300万公斤计算,一年多赚45万,再加上对外烘干服务,收入翻番。如此一来,两年回本。
至于钱从哪里来,宋林想好了。除了贷款、争取资金外,他还打算向社会资本融资。
发表于 @ 2013年11月05日 09:19: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