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小型农机具增多带来的思考

作者:周宗谋,井茂龙 本站发布时间:2007年11月15日 收藏
安徽灵璧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120万人,180万亩耕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党的惠民政策引导下,加大科技的投入,土地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投入产出比日益增大,为农民朋友创建小康社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农机百强县之一的灵璧县,大小农机具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大土地产出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土地逐步集约化经营,大型农机具增多,小型农机具的市场越来越小,令人思考。

  灵璧县有20多万户,据统计,全县大小农机具拥有量15万多台(套),而小型农机具约占95%。按每台总价值10000元匡算,全县农民购买农机具投入约15亿元。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仍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利用率很低。农民每年夏季使用小型农机具只是十天左右,秋收秋种加在一起也只有二十天左右,全年加起来小型农机具只工作一个月,其他时间绝大多数被打入“冷宫”。而在正常情况下农机具使用寿命只是十年左右。有位无农机具农民朋友算了一笔账,他家3口人,6亩承包土地。这几年使用 联合收割机,每亩费用35元,运输5元,夏种机播每亩35元。他家一年两季农机具收种约投入588元,若花万元购买一套小型农机具按可使用十年计算,租用别人的农机具比自家有农机具要少投入一半以上。那么,如果全县农户都按这位农民朋友家庭的标准租用农机具,结果会比自己购用农机具少投入8亿元左右。

  实践证明,小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那种肩扛背驮扁担挑平板车拉已成为历史。二是加快了劳作进度。仅以午收为例,20年前每逢午收农民朋友起早睡晚,挥镰收割,脱粒进仓及抢茬夏种,拖拖拉拉一月有余;而如今收获播种全程机械化不足一周就结束了。三是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社会制度与科技进步。

  冷静观察分析小农机具日益增加的现状,也给农民给社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一是从目前农村小型农机具利用状况来看,小型农机具的增多加重了农民隐型负担。

  二是小型农机具的增加与使用者的技能素质成反比。目前,有90%农机户没经技能培训就驾驶小型农机具,导致在使用中有机械事故前兆不明白,有了事故又不知如何排除,甚至造成机毁人亡的悲剧。如笔者的一个邻居,今年秋收驾驶小四轮运黄豆,机器声音不正常也没有察觉,一直到自动熄火。经懂行的农机手检查才知道柴油机一销栓脱落致使连杆曲轴被打毁,花了100多元才修好。还有村里一个上初二的孩子由于不懂小四轮驾驶操作要领,换高低速和变速同步瞬间操作完成,致使该农机即时发生异样响声而熄火,经检查是变速箱内的二轴被扭断。据交通部门统计,每年农忙季节,农村车祸造成的人员伤亡是平时的好几倍。

  三是不利于大型机械操作。目前,农民承包的土地每户都有还几块,几亩至几分大小不等,适应小型农机耕作。为使土地产出更大经济效益,为使外出务工者在外安心挣钱,一些地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将土地流转,实施集约化经营,农场化管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几百亩甚至几千亩连片种植,如果再使用小型农机耕作,似乎是“大材小用”,不仅速度慢,收种的科技含量也低,农民花上万元添置小型农机具,将造成财力和资源的浪费。

  为此,笔者提出二点建议:

  一是随着土地向农场化发展,向高科技要效益,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职能部门的保障服务作用,为农民朋友当好参谋,引导他们认清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正向大农业集约化方向发展,少购或不再添置小农机具,是减轻负担的一个途径。

  二是通过各地农机推广与监理部门的努力,加强对小农机具使用的管理和小农机具使用者的技能培训,使他们懂技术会使用,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小型农机具的安全利用率,逐步发展大型农机具以适应大农业的需要,增大农业生产发展后劲。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camn.agri.gov.cn/Html/2007-11-14/2_1848_2007-11-14_3782.html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