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关于冷水江市农机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冷水江市农机局 匡又华 张关键 本站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4日 收藏

  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中央1号文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特别在农机购置补贴上扩大了补贴的范围和标准,极大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加速发展。我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农业生产总值仅占全市GDP的5%,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50%,又加之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和服务组织形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业劳动力紧缺的矛盾非常突出,发展农机化的任务尤显重要和紧迫。近期,针对我市农机化现状及其在我市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调研,分析查找了我市农机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商讨如何借助政策“春风”,顺势而为,使我市农机化事业走科学发展之路,以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市农机化基本情况

  冷水江市地处湘中腹地,辖16个乡镇办,153个村57个居委会,总面积439.1平方公里,属丘岗山区。总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只有17万多一点,占47%。全市耕地总面积8.68万亩,其中水田5.16万亩。由于冷水江耕地质量差并且人多地少,农业比较效益差,因此,全市153个行政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耕地抛荒现象。近年来,由于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农业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10617台18.59万千瓦,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30.56千瓦。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5台(含运输型拖拉机34台),小型拖拉机95台(含运输型拖拉机8台),大中型水稻收割机10台,微型收割机7台,步行式水稻插秧机12台,耕整机1044台,旋耕机35台,机耕(滚)船8艘,农用水泵4254台,机动喷雾(粉)机18台,动力脱粒机75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138台,饲料粉碎机819台,农用运输机械1983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1台(其中推土机19台、挖掘机12台),农业机械原值达7003万元;年共完成三季机耕3.4千公顷,机电排灌4千公顷,机收水稻0.73千公顷,机插水稻0.003千公顷,动力植保0.8千公顷,农副产品加工4.56万吨,农业机械运输作业2.8亿吨公里,农机经营服务总产值达1.93亿元,农机经营为农机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200万元。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已逐步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和生产技术手段。

  二、农机化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突出作用

  (一)、农机化发展情况

  1、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强力推进,农机拥有量较快增长。近年来,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从2005年开始,我市已连续五年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购机补贴项目资金逐年增加,2008年首次列入农业部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县(市),购机补贴项目资金增加到50万元,今年增加到100万元。前五年累计安排到位的农机购机补贴资金已达到218.7余万元,购机补贴拉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600多万元,共购置水田耕整机648台、拖拉机107台、水稻收割机17台、水稻插秧机12台、旱土旋耕机15台、池塘清淤机1台、池塘增氧机2台、机动植保机3台、研米机60台。到2010年3月,全市耕作、收获、排灌等直接用于田间作业的农机动力达4.25万千瓦,已占到全市农机总动力的23.29%,同比增长3.13%;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达1.45万千瓦,占农机总动力的7.56%,同比增长15.24%。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近几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农村实现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外在推动力都已具备,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农业企业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在我市开始兴起,如岩口的葛根种植基地、农业生态园,毛易金汉乳业的牧草种植基地,潘桥的农业开发园,中连、三尖的药材种植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大的有几百亩,小的也有几十亩,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更加频繁,农村的种田大户应运而生,他们对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作业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我市的农机农田作业已由原来耕整、排灌、脱粒发展到农业生产耕、种、收的全过程,农机农田作业领域由原来的水田作业为主拓展到水田与旱土并重。

  3、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崭露头角。我市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实施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百、千、万”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各级服务组织体制日益深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全方位增强,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和抛荒现象。到2009年12月,全市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农机作业服务队801个,农机专业户1752个,农机示范村64个,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渗透到从农田耕、种、收作业到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机械化作业和农业运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开发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解放社会生产力。我市是一座以能源、原材料、建材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也随之加快,部分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已经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并有加剧之势,农业生产方式和社会化服务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紧缺的矛盾凸显,土地撂荒现象日趋严重,对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造成威胁。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缓解农业劳动力紧缺影响,有效破解土地撂荒难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展效益农业,增强农业竞争力,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动力。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可节省种子、化肥、劳动力、时间和水资源,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实现农产品升值,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一是农民直接经营农机发家致富。如岩口镇金星村的农机大户闵安林,2007年二月份购买了一台黄海金马-254型拖拉机,全年完成机耕作业500多亩,净赚纯利5万多元。二是农机作业为农民间接增效。我们在同兴白杨村和三尖金塘村调查时,农民反映,人畜耕一亩田,按一犁一耙计算,需付人员工资80元、租牛费60元、招待耕田人的烟酒、饭菜约25元、耕牛的饲料费5元,共计需170元,同样是一犁一耙,用机耕代替人畜耕,只需130-150元,可减少生产成本20-40元/亩;人工插一亩水稻,需付人员工资150元、招待插秧人的烟酒、饭菜约50元,共计需200元,而用机械插秧,只收作业费80-100元/亩,除去育秧增加的成本50元,可减少作业成本50-70元/亩;机收同样也能够减少作业成本50-60元/亩。目前,我市水稻栽插、收割的机械化程度分别只有1.08%和14.67%,如果分别提高到30%和40%,每年就可为农民节本增效240万元。

  3、增强抗灾救灾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我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旱涝灾害频繁,排灌机械早已成为解决人畜饮用水和农业生产灌溉必不可少的生活和生产工具,机电排灌更是抗旱救灾和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重要手段。全市3000多台(套)机电排灌设备,每年机电排灌作业近4千公顷,有效地解决了全市干旱田地的引水灌溉问题,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4、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我市是工业城市,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职业农户会逐渐形成规模经营。而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通过物化的劳动来代替活劳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如在三尖利度村农机大户李禄平,承包当地300亩水田,出资购买了两台大中拖、插秧机和一台洋马牌半喂式联合收割机,在满承包水田需要的同时,还为当地以至全市各乡镇的农户提供机耕机收服务,既帮助农民解决了“种田难”问题,也给自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www.geroptin.com/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