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beplay888备用网址 山东小麦玉米轮作机艺结合的障碍因素与突破途径
山东小麦玉米轮作机艺结合的障碍因素与突破途径
一、山东小麦玉米生产现状
1.粮食产量。山东是粮食生产大省,小麦常年种植面积5300多万亩、玉米4300万亩。2009年小麦单产382.5kg/亩,总产量203.4亿kg;玉米单产443kg/亩,总产量194亿kg,种植面积、单位产量、总产量在全国均居前列。
2.种植方式。山东小麦玉米主要种植方式为轮作,常年轮作面积4000多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9%以上。其余为一年一熟,或小麦和经济作物、玉米和蔬菜连作等模式。
小麦播种的主要方式就是在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耕整地后,用半精量播种机播种。耕整地主要采用旋耕机,播种机开沟器主要是双圆盘式;深耕整地后播种面积越来越少;免耕播种还处于示范推广阶段。据统计,2010年小麦旋耕后播种面积约3782万亩,占71.4%左右;深耕整地播种面积320万亩,占6%左右;免耕播种面积1198万亩,占22.6%。耕整地方式的变化,带来小麦播种困难,造成堵塞漏播、播种过深、缺乏镇压等现象不断,缺苗断垄、弱苗增多,影响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
夏玉米主要有套种和直播两种方式。玉米套种就是在小麦收获前10~15天,在小麦行间进行玉米播种作业。根据作业方式不同又分为人工点播套种、人工半机械化套种、机动套种。玉米直播就是在小麦收获后,不对土壤进行任何耕作,直接进行播种作业。玉米直播又分为人工点种直播、半机械化直播、机引直播。随着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的推广,玉米直播面积越来越大,套种面积越来越小。据统计,2010年玉米机械直播面积2850万亩,占89.5%;套种面积仅450万亩,占10.5%。
3.农机化作业现状。我省农业机械保有量较大,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水平较高,劳动用工量较少。据统计,2008年小麦机械耕整地达95%,机械播种达96.3%,联合收获达97%;玉米免耕直播72%,联合收获达53%,秸秆还田60%;全省小麦平均亩用工量6.7日、玉米6.94日,小麦玉米合计用工13.64日。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小麦玉米的机械化生产水平和质量越来越高,农业用工量将越来越少。
二、小麦玉米轮作机艺融合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省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较高,但在农业生产中农机农艺结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规范化差,种植规格多。山东地处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各地自然条件、区域气候、生产资源别较大;多年的农耕传统,也严重影响着农民对农业规范化生产的认识,因此各地种植规格多样,严重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据初步统计,全省小麦种植畦宽从1.1m到4m不等,高产井灌区在1.1m~1.8m之间,沿黄灌区多在2m以上,约计20种规格;玉米有套种、间作、大小行、等行距等不同种植方式,种植模式近30种。
2.农艺环节多,生产成本高。在秋季,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经过玉米收获、秸秆还田、破茬、翻耕、整平、筑畦、小麦播种、镇压等7~8道工序,造成人工投入多,机械作业成本高,严重影响农民收入。据历城区、章丘市、高密市调查,2008年仅秋季机械作业和人工投入费用就高达165元,占全省小麦生产物质和服务费用的44.6%。
3.配套农业机械种类多,社会成本高。由于种植规格不规范,许多地区不得不配置多种动力机械,完成不同环节的农田作业。如配置大型拖拉机完成土壤耕翻、作物收获和秸秆处理作业,配置中小型机械完成筑畦、播种、镇压等作业,造成农业机械社会配套成本高,资源浪费等现象。2009年全省拥有拖拉机236.85万台,达到2804.27万kW,百亩占有拖拉机2.1台、动力26kW;农业机械原值高达641.07亿元,耕亩农业机械投资568.4元。
4.重籽粒收获轻秸秆处理,生产环节衔接欠合理。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影响,粮食收获机械大多注重粮食籽粒和果穗的收获,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欠统筹考虑,严重影响下一生产环节的作业;同时,下一生产环节对秸秆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大部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被堆放在田间。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和饲料的数量越来越少,大部分被在田间烧掉,造成生产资源的严重浪费。2009年,按小麦、玉米总产量和谷草比计算,产生秸秆约6912.9万t,若再按综合利用65%计算,仍有2419.5万t秸秆被废弃。
5.种子芽率低,精量播种技术发展慢。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粮食种子质量的治理和规范,对种子纯度提出了严格要求,部分禾谷类种子纯度接近100%,但对种子发芽率的规定偏低。如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规定,小麦玉米大田用种发芽率仅为85%。偏低的种子发芽率标准,严重制约精量播种技术,尤其是玉米精量播种技术和机械的推广,增加良种投入量和人工间定苗工作量,影响生产效益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障碍因素
1.农业发展的历史因素。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手工生产在前,利用工具生产在后。从原始农业的石器到传统农业的铁器农具,再到近代农业的半机械化手工工具,都是人们为完成农业生产要求,逐渐发展起来。
建国后,由于国家工业生产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仅有少量引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生产主要靠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生产效率低下。而农艺措施主要用人工操作,符合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且能迅速提高粮食产量,因此,国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试验和推广,农艺生产措施发展较快。如小麦密植、良种繁育、间作套种等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机械工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机化生产技术迅速提升,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措施与农业机械化作业现状不相适应。
2.农业生产经营的体制因素。在农机保有量少、作用小、服务范围小,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大情况下,农机农艺的结合还是比较紧密的,如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期间的土地机械化深翻、动力排灌等技术推广。但当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大型机械发展快,服务范围广时,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规模与农机化大规模生产要求不适应。
3.传统农业思想的认识因素。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以来,多数人包括多数农机人员都认为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工具,是服务于农艺要求的。因此,当农业机械发展到需要改变农艺措施时,或者农艺制定必须考虑农机作业的需求时,这种思想认识就影响到农机农艺的结合。
4.农村发展的经济因素。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近代农业生产是从传统人畜力农业发展而来的,农艺的推广应用受经济影响较少,如小麦播种从建国初期的小麦密植播种到小麦少量播种,再到精量播种;而农业机械的发展应用受经济条件的影响较大。如农业承包责任制后,农村人均收入增加,普及了小型拖拉机;劳动力转移后,农民收入渠道增多,收入提高,大型拖拉机开始迅速应用。因此,农机和农艺发展出现了不同步现象。
四、突破途径
“十二五”期间,全省粮食产能要达到1000亿斤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探索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有效途径。
1.政策措施
①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各级农业农机部门要加大农机农艺结合的宣传力度,深刻认识机艺结合对农业生产技术规范执行、便利操作、配套应用等方面的影响,将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机械推向农村,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
②学科互融,培养人才。目前,农艺技术人员侧重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对农机基本结构和原理了解较少;农机技术人员侧重于机械设计和运用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对作物栽培基本规律和要求掌握较少。因此,要在农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学科互融,相互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农业生产综合人才。
③部门协作,创新机制。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推进是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关键。围绕农机农艺结合,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建立多部门、多学科的长效合作机制,实行产、学、研、推密切合作,为农机农艺结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逐步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机艺结合创新体系。
④制定政策,扶持推动。科技部门要有科研专项资金,用于粮食生产机艺结合的基础性研究,针对不同的区域,研究农机农艺技术规范,确定生产路线,配备机械装备,形成**优技术模式。财政资金要支持粮食生产机艺技术推广项目,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优先补贴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有条件的要加大补贴的比例。国家要建立农机作业补贴制度,推动机艺结合新技术的示范和普及。
2.技术措施
①统筹生产体系。在全省要将小麦玉米当作一个生产体系进行统筹研究,以获取粮食产量和生产效益的**大化为目的,改变将小麦、玉米作为两种作物分别研究的习惯。从收获后秸秆处理、土壤耕作、播种方式、肥料施用、灌溉用水、田间管理、机械装备配置等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考量,实现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
②规范种植模式,减少机械配备社会成本。按照各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通过试验示范,规范小麦玉米高产种植模式,分别形成沿黄灌区、平原井灌区、丘陵旱作区小麦玉米种植模式。按照规范生产要求,配备农业机械装备,降低农业机械配套的社会成本。
③推广简化栽培措施,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作物简化栽培措施是农业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方面在生产中的有机配合,是各项高产技术的集成和提升,包括土壤保护、配方施肥、灌溉浇水、选择品种、精播密植、防治病虫、创新机械等。简化栽培不是农业生产措施的简单抛弃和粗放管理,是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然要求。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大力推广联合和复式作业机械,实行夏秋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夏季开展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精量直播“一条龙”机械化作业;秋季开展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机械化作业,简化生产环节。
④开展机具创新,推动生产环节科学衔接。针对不同区域麦玉种植特点,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的要求,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创新。在普及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和玉米免耕直播机的基础上,研发粮草兼顾型小麦玉米互换式联合收获机和复式免耕播种(精播)机;在悬挂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基础上,研发多功能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推出符合农艺生产要求的、性能先进的复式作业机械,以农业机械装备的创新,引领农艺制度变革,推动生产环节的科学衔接,实现农机与农艺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主要完成人:马根众
二○一○年十二月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