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beplay888备用网址 粮食干燥机、植保机企业迎来“安徽机遇”
粮食干燥机、植保机企业迎来“安徽机遇”
近几年,我国在粮食生产耕种收等主要环节上,机械化水平节节攀升。处于粮食产中、产后管理环节的植保和干燥机械化,受到的关注却相对较少。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逐渐转变,提升植保、干燥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的需求已日益显现。5月21日,安徽干燥、植保机械发展高峰论坛在合肥召开,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余世铸、纵风云、安徽省农机化协会会长郭子超等同安徽省农机管理部门、有关专家以及生产、流通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就安徽省干燥、植保机械的现状及前景进行了交流探讨。
需求潜力巨大
随着农机化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安徽在发展植保、干燥等环节机械化上也迎来了机遇。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纵风云介绍,安徽省地处江淮之间,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夏季雨水较多,向来病虫害多发,粮食晾晒、储存也是一大难题。而随着粮食机收水平的提升,收获时间趋于集中,再加上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农村晒场逐年减少,传统的粮食晾晒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机械化烘干市场广阔。
“一台粮食烘干机一天可将20吨水稻的含水率从30%降至16%,需要费用500元。而人工翻晒到同等水平需要40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和8个劳动力翻晒3天以上,其间仅雇工成本就要超过1200元。”纵风云说,“除了提高效率,机械化烘干还能精确控制烘干作业水准,提高粮食品质。”
植保机械在安徽省推广的步伐相对较快,不过同巨大的需求相比,力道仍显不足。安徽省植保站站长张启勇表示,安徽省耕地面积在6300万亩左右,是全国农业大省。由于农作物种类繁多,病虫草鼠害防控任务较重。每年的总防控面积约在3亿亩(次)左右,大量农药通过各类植保机械喷撒到农田中,这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植保机械产品质量的好坏、技术性能的优劣以及机手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对病虫草鼠害的防治效果、农药残留量和农产品品质,进而影响到环境保护和施药者的人身安全。因而在安徽省范围内推广高效、优质的植保机械,提升相关机具的操作水平,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推广迅速
为加快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推广,近年来安徽省通过招标采购、机具补贴以及建立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点等办法,大力推广了背负式、担架式喷雾器,热力烟雾机,频振式杀虫灯等高效植保机械,淘汰落后机型,新型植保机械推广取得了较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安徽共推广各种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约26万台。
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站长江洪银介绍,“十一五”以来,安徽植保机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安徽植保机械(机动)保有量达到了32万台,比2005年增加60%以上。同时,植保机械总动力达到了40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一倍。“‘十一五’期间,植保机械总动力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保有量增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植保机械的机具水平和效率在增加,也体现了市场对于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植保机具需求的增加。”江洪银说。
据纵风云介绍,安徽从2005年开始对粮食烘干机械进行补贴,在补贴操作过程中优先向农机大户和合作组织倾斜,在各水稻产区都确立了优先补贴烘干机的政策,补贴金额也逐年增加,补贴额度已达30%。目前,安徽谷物烘干机保有量约为1700台左右,理论上能够实现年烘干粮食100万吨左右。但相比安徽的粮食产量,这个数字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市场长期看好
未来几年烘干机和植保机械将在安徽迎来发展机遇,这在本次论坛上已获得多方共识。同时,与会专家还就今后烘干机、植保机械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农场倾向于加工量10-12吨的烘干机,而粮食收购企业、加工大户的需求则以加工量15吨以上的机型为主。目前来看,小吨位烘干机的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纵风云分析,由于收获时间集中、土地规模经营、用工成本上涨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兴起等原因,市场上小吨位低温循环式烘干机需求上涨,使用稻壳、秸秆等生物质燃料的节能型烘干机广受欢迎。而随着谷物烘干机产品推广鉴定被纳入农业部第三批能力认定范围,未来谷物烘干机将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一样,作为通用类产品进入国家推广目录。这说明推广谷物烘干机已经获得广泛重视,同时也意味着农机部门在推广谷物烘干机方面有了更广的作为空间。
在植保机械方面,安徽也将延续旺盛的市场需求。通过近几年国家在推广植保机械方面的努力,植保机械生产企业和市场产能迅速增加,机具质量不断提升,科技含量不断增强。企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形式也在拓展和创新,这都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安徽省农机化协会会长郭子超认为,目前农民对干燥和植保机械的需求日益迫切,机具的技术水平也日益完善,安徽推广干燥、植保机械化的时机已经成熟。由于安徽农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从省外选择先进适用的机具是一个必然选择。安徽也必将对资质优秀的干燥、植保机企业敞开市场。同时,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将成为农机购置补贴的主要倾斜对象。干燥、植保机械的发展,将给安徽的农机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