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beplay888备用网址 人民日报评论:合作社须防“空壳”化
人民日报评论:合作社须防“空壳”化
抱团尝甜头,种粮有赚头
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速明显,270家合作社销售收入21亿元
春光明媚,湘潭县湘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云军正忙着组织社员栽插水稻。在他看来,合作社的好处之一是让农民重新认识到――种田原来也能赚钱。
6年前,黄云军所在的茶恩寺镇晓花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全村30%的田地撂荒。身为村主任的黄云军开始尝试着流转土地自己耕种,“那一年,我租了50多亩,每亩付了200元一年的租金,居然还赚了2.7万。”
尝到了规模化种植的甜头,黄云军开始张罗组建合作社。6年间,湘田合作社流转耕地面积由600亩扩大为7000多亩,带动1200多农户加入。
而在杨嘉桥镇铺子岭村的一处山坡上,11栋新建的猪舍正在紧张施工当中。这片占地40亩的种猪场,是利群合作社眼下忙活的大事,投资1200万元,饲养种猪规模可达万头。利群生猪合作社理事长吴厚光饶有兴致地介绍起猪舍新添置的“空调设备”――猪舍的一面墙壁上,嵌入两块巨大的特殊“窗户”,通过水循环降温;与之相对的另一面墙上,即将安装的4台抽风机将冷空气吸入室内,形成降温效应。
“‘窗户’的价格是每平方米320元,每块‘窗户’大约7.2平方米;抽风机4台,每台1600元。”吴厚光告诉记者,每栋猪舍光这套“空调设备”,花费就超过1万元。
如此大手笔的投入,源自利群合作社近年来不断提升的“底气”。从2008年成立时存栏的2300多头生猪,到去年出栏量达5.3万头,短短4年连续翻番的增速,让吴厚光也感到有些意外。
吴厚光是村里的养猪大户,“2008年时,养一头猪大概能赚800元左右,但一遇到价格波动或者重大疫情,一年到头就基本赚不到钱。”
在县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吴厚光选择了“抱团”――联合4位养猪大户成立合作社,逐渐实现了饲料购买、品种、销售、防疫、培训的五统一。去年,合作社社员达到212户。
掰着手指头,吴厚光向记者讲起了“抱团”的好处,饲料统一购买可比散户购买每百斤便宜6元,统一防疫让生猪成活率从80%提升到96%,销售与公司对接定下“保底价”,价格波动影响被降到了**低……去年,利群合作社销售额达9300万元,仅吴厚光一家的收入就有30多万元。
湘潭县是湖南的农业大县,在县农经局局长黄新球的记忆中,近几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覆盖种植养殖等各个领域。据统计,2012年,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70家,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
数量刷新的同时,质量参差不齐
经营状况好的、一般、较差的各占1/3
与黄新球聊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与“提质”是他口中经常蹦出的关键词。
“去年,全县专业合作社新增了35家,今年预计新增数不会低于这个规模。”总量不断刷新的同时,黄新球担心的是合作社的质量是否能跟上。从经营状况来看,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好的、一般的和较差的各占1/3。
实力不强、运作欠规范的问题在一些专业合作社中确实存在。湘潭县农经局为此提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
走进利群合作社的大办公室,合作社的章程就挂在墙上,十分醒目。“没有规范化运作,就没有利群的今天。”这是吴厚光的体会。
利群合作社设有理事会、监事会,重大决策还需经全体社员大会集体决定。吴厚光告诉记者,理事会成员每月会碰头一次,全体社员大会则利用每季度一次的集中培训机会,研究合作社的相关重大事项。
新建种猪场的决定,就是在利群合作社全体社员大会上通过的。“那一年,大家的效益都比较好,理事会提议通过增加投资进一步改良品种,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吴厚光记得,大会是在2011年底召开的,除了8户持观望态度没有表态,其他社员一致通过。
财务制度的规范同样是吴厚光所看重的。他告诉记者,合作社专门从湘潭市聘请一位会计师,月薪3000元。合作社的账本就放在办公室,社员过来可随时调阅。
在黄新球看来,除了培训指导,多打造类似利群这般的“明星”合作社,带动示范效应会更加明显。湘潭县每年都要打造一批示范合作社,省市县三级示范社均可获得数额不等的扶持奖励资金,**高额度可达20万元。县农经局还在全省率先推出示范社“建设标准文本”。“示范合作社如何操作,翻看这份文本就能一目了然。”黄新球说。
湘田合作社今年准备“冲击”省级示范社行列。参照“建设标准文本”,黄云军感到仍有一些工作需要规范完善。“比如财务,以前由镇经管站管理,今年我们专门请了一名会计为合作社理账。”
资金、人才、规范等瓶颈制约合作社发展
没做啥事,却拿到项目资金,“空壳合作社”应关注
又到备耕时节,黄云军开始盘算着为合作社添置农机。
插秧机10台、手扶拖拉机2台,这些都已列入合作社的购买清单。其实,黄云军心里**想买的,还是一台烘干机,只不过烘干机过百万的造价,让他多年来始终望而却步。
“种粮大户反映**强烈的就是烘干难。”黄云军说,因为没场地晒谷,大家只有到处想办法,很多人把谷子晒到马路上,经常被过路的车子轧,加工质量因此常常受到很大影响。
说到底还是缺钱。合作社在银行基本贷不到款,这些年,黄云军都是以个人名义,每年到信用社贷款10万元。“一到备耕时需资金周转,总觉得资金压力大。”
贷款难的“通病”困扰着湘潭县的众多合作社。黄新球告诉记者,由于农用房屋不能作为质押物,合作社每到扩大投资或者资金周转时,几乎难以指望银行。“银信部门如果不能创新金融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只能‘小打小闹’。”
政府的发展引导资金也明显不足。去年,湘潭县争取了省部级项目资金30万元,用以扶持3个专业合作社,却只占到全县合作社数量的1%。“10万元要投到生产环节,很难办什么事。”黄新球说。
同样缺乏的还有人才。记者了解到,合作社起步之初,几乎没有专职会计人员理财,此外,管理人才、文秘人才都十分紧缺。为办好新厂,利群合作社已经把聘请职业经理人提上议事日程。
黄新球还提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些合作社对于如何安排生产,缺乏前瞻性,市场供不应求时只会跟风,往往好景不长。”他认为,建立一个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十分必要。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退出机制,一些合作社“半死不活”,甚至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合作社”。不过,凭借“上头关系”,这些合作社却往往能争取到别人拿不到的项目资金。黄新球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上面拨来项目资金,“点名道姓”地要求拨给某些合作社,而这些合作社中有的在他脑中基本没什么印象。
黄云军也曾经碰到类似的尴尬事。湘田合作社曾被县里推介为某项目实施单位,75万元的项目资金中途却被别人占了先。黄云军一打听,争取到资金的那家合作社却“基本没做什么事”,“可能是上面有关系吧,我们也没办法。”黄云军无奈地说。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