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中国产经新闻报:巨额农机补贴实际惠农有多少?

作者: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2日 收藏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基础却相对薄弱,没有实行大面积的机械化,绝大部分地区还延续着**传统的作业方式。也正因此,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增长水平。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农机补贴提高了农业机械的普及率,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数百亿的财政资金发放下去,却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时而发生的农机骗补事件令人忧心。不拔除这些损害国家与农民利益的“毒牙”,农机补贴就不能真正地推动我国农机业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中国,有补贴的地方就有骗补。”某不愿具名人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无奈地说。此前,本报以《财政补贴:好钢如何用在刀刃上?》为题,全方位展开对中国现有各类财政补贴的探讨,对相关行业补贴大户进行调查,了解补贴产生的实际效果。本篇重点探究农机补贴的成效与缺失,并在后期陆续推出以奇瑞重工为代表的农机补贴大户的生存状态,剖析其获取补贴的方式与手段。

  农机补贴助力农业现代化

  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是**具有活力的生产力要素,农业机械化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农机可以推广先进农艺技术,如深耕深松、肥水深施、播种收割、免耕喷灌、秸杆切碎还田等。新型农机甚至还能催生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由于能够做到定量、定位、定时的精确作业,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农机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都与农业机械化息息相关。在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系列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种地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开始进入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期,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逐步扩大农机覆盖率,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从农村劳动力结构看,我国近5亿农民中约有2亿成了“农民工”,而且主要是青壮年,农村里不是老人就是小孩,甚至连中年妇女都少见,她们往往也同丈夫一道进城打工,因此,我国真正务农的劳动力不仅数量减少、素质下降,而且严重老龄化。

  南方一山村的曾金松老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曾爷爷有3个儿子,连同3个儿媳,6个青壮年全部在广东、广西等地打工。平日里,他和老伴照顾几个孙辈倒还“能奈何”,但遇“双抢”(南方种两季水稻,暑期既要赶紧收割早稻,又要忙着耕田播种晚稻,故用“抢”字)时节,两个老人加上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一块也吃不消。“让儿子儿媳回来帮忙吧,来回路费和误的工钱,种这点地怕还亏了。”曾爷爷的话说出了我国大部分农村缺少劳动力的情形。

  在这种情形下,农机替代人力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再者,现在农村生活方式也与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变化,他们需要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改善生产条件,减轻劳动强度。这些都必然要求提高机械化水平。

  近几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及扶持力度。由于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促使农机作业收费价格下降,一些关键性农机化技术不断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激发了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热情。我国农民的农业机械拥有量不断增加,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展,农机化作业程度、综合保障能力和效益逐年提高。

  可以说,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技、开发、生产体系和比较完整的农机推广示范体系,再加上国家和地方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实行补贴政策,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更为高涨。

  农机购置补贴始于2004年。是年,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7000万元。随后几年,资金呈几何级增长,从2005年-2012年,分别是:3亿元、6亿元、20亿元、40亿元、130亿元、155亿元、175亿元、215亿元。据**新消息,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7.5亿元。

  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举措,它对加快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产生重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购机补贴政策实施10年来,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升,农民得到了实惠,还极大地拉动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统计显示,在购机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当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从2004年底的35.7%,提升到2012年的57%。今年3月,农业部更是确定了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59%,培训新购机农民100万人等重大目标。农机工业的总产值从2004年的近900亿元飙升到2012年的3382亿元。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连续8年年平均增长超20%。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农机使用第一大国,农机装备制造第二大国。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该政策彰显成效的同时,购机补贴实施中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企业过度依赖“补贴市场”、招投标制度有待完善,或是农民未能完全得到补贴的实惠。其中危害尤其严重的,是钻财政补贴政策的漏洞而实行的各种各样的骗补行为。

  制度漏洞致骗补频发

  国家制定农机补贴政策,本是为惠及民生,促进农业发展,但有些人却打起了套取农机补贴的主意。正如文首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所说,有补贴的地方就可能有骗补的事情发生,这是商人逐利的本性使然。可以以**小的成本获得**大的利益,何乐而不为?

  湖南邵东的陶大爷是个肚里颇有些墨水的农民,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一般来说,农机骗补有以下情况:一是没有享受补贴的人借用有补贴人的身份证去买;二是商店老板大量收集农补账号,将所卖出的农机全部兑换政府补贴。“商店老板可以谎报销售数量,以少说多。套取补贴后,再将商品退回厂家。”他说。

  陶大爷的讲述虽然能让人对农机补贴流程及骗补手段有初步认知,但还不够全面。事实上,我国各省的补贴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某农业大省一地级市主管农业补贴的处级干部刘林(化名)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谈道,当地以前是采用农民在购买时就少付一部分钱、财政根据销售情况补贴经销商的操作方式,但这种方式容易做假,后来才变成现在的农民先付全款、财政直接补贴农民的流程。

  记者了解到,当前,这两种操作方式还都存在,只有少部分试点地区采用了直接补贴到农民的方式,绝大部分地区依旧是原来的流程,即农民亲自到当地县(乡)级农机管理部门填写申请表,经农机管理部门审查公示七天无异议后,由县级农机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后,把表格直接还给申请者本人,然后用户在申请表的有效期内,凭申请表和本人身份证到经销点购买农机具,付给经销商扣除补贴金额后的款项。农民拿到机具后要在申请表上签字,自己留一份,其余给经销商,并索取补贴机具的销售发票。补贴结束后,经销商跟农机局核对数据无误后向省财政厅提交结算申请,一经批准即可到省财政厅领取补贴款项。

  这个过程看似流畅,其实有漏洞,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能钻空子做手脚。甚至,即使是改成了直接补贴农民的方式,商家照样有办法从中牟利。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段嘉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论采取何种措施,结果必然是政策补贴被农机企业、经销商以及农户三者分摊。

  陶大爷向记者详细描述了以下现象:农民凭身份证在农村信用社开一个农补账号,购买机器时先全额付款,然后凭发票获得补贴部分,该部分钱会直接打入其个人的农补账户。按这种规定,只有具有农业户口的人才能申请农机购置补贴并开户,但“事实上,城市里的人买的农机比农民更多。因为并不是每个农民都需要或者买得起机械,非农业人士只要有钱,买了之后可以租给农民用。农机企业就是想将这一部分农机销售伪装成由农民购买的样子,想千方百计,找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或者其他有农业户口的人的身份证来申请。”陶大爷说,“商家反正不会亏本的。他可以借用任何一个农民的身份证进行申请,然后把那些卖给非农业人口的机器算到这些户头上,就可以获取财政补贴。”

  他的讲述绝非想当然。据媒体报道,2011年8月,黔江区某农机公司为了谋取巨额经济利益,一是利用自己为“金龙牌、世杰牌”等农机一级代理商的便利条件,通过冒用他人身份证,伪造申报材料,虚报农机销售数量,骗取农机补贴;二是以“富牌农机”等二级代理商的身份,伙同农机生产厂商、外地经销商,通过“走货”、“串货”等形式,将卖往河南省的农机伪造成销往重庆地区,从而达到骗取重庆地区农机补贴的目的。自2007年至2011年间,共骗取近百万元国家农机补贴款,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2012年5月,媒体报道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原副主任、重庆市农机管理办公室原主任罗泽宽为重庆众全农机连锁公司、重庆富牌农机公司等多家农机产品生产、销售公司的农机产品提供帮助,并为个别产品生产权转让费支付方面提供帮助;滥用职权,为不合格农机产品进入《重庆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和《国家支持推广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指令下属单位出具虚假报告,造成国家经济损失达人民币4738万元。今年6月,媒体爆出奇瑞重工为获取农机补贴而进行贴牌操作、将不合格的农机销往市场等新闻……

  补贴机制亟待完善

  刘林介绍道,农机补贴也只是对一些大型的农用机具进行补贴,比如水稻、割秧机等,有哪个定点单位,全国有一个补贴目录,就是农机目录,在这个目录之内的品种才给补贴,目录之外的就不给,比如一些小型农机等。像辽宁一年得一两亿。像本溪这样的地方地少一点,一年也就一两千万的样子。每年都给,额度还不小,大概在整个农机价格的20%-30%左右。“有一些厂家做了些工作,争取上目录,找人开鉴定会呀,也挺不容易的,这些也都是正常的。”然而,但现在我们的补贴目录本身就有漏洞,进入标准高,大家都去公关,退出机制不健全,你进入后高枕无忧,**后很多做成了价高质差的产品。正是这样的机制使一些达不到补贴资质的企业想方设法搭乘大企业的顺风车,大企业在巨额补贴的诱惑下也不乏违规操作者。这类运作不但使财政资金受到损失,更使那些自以为买到了放心机器的农民受到了产品质量的欺骗。

  刘林表示,因为补贴力度省和省不一样,有些省相对更大,但是后来不少人就跨界。比如,甲省的补贴力度比乙省大,乙省的人就跑到甲省,借用甲省农民的证件来买,然后再把机器运回自己省。“有些设备差别还是很大的,在地方上,尤其是两省搭界的地方,每个省的补贴力度不一样,因为有些省内自己还给一部分补贴,那相邻的省可能就少一些,因为各省财力也不一样。农机这东西,咱们不倒腾的可能觉得无所谓,但有钻营的。你卖一个机器,价格可能都是12万,但补贴不一样,有些农民买是8万,有些是9万,中间存在一个差额,那就会有人倒腾这东西。”

  种种手段说出来都并不难想到,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昧了良心。国家每年拨款数百亿,其中究竟有多少直接补贴到了农民手中,并能保证其购买的是优质的设备,真正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又有多少纳税人的钱,在农机补贴这项原本利国利民的政策中,通过种种违规操作,落入了不良商家或个人的口袋?

  当然,“这个补贴对整个农民还是挺起作用的。”刘林说,现代农业机械化变化还是挺大的,农民确实是改变了种地的方式,不像以前种地那么累。农机补贴的存在对于农民购买农用机具这一块的积极性提高作用还是挺大的。

  “所差的就是省和省之间,不是全国一致。”刘林表示,补贴大部分都是给一些大型机械设备,但很多农民由于经济条件与种地规模或者是山区地形的限制,使用小型农机比较多,价格比较少,不在补贴目录之内,就补贴不上。“但是,任何一个补贴要完全公平是不可能的。”他对记者说。

  一名资深农机媒体人也表示,农机行业因为国家2004年补贴之后才起步,行业基础比较薄弱,不像其他行业那么成熟,像贴牌、专利侵权大家看的也多了,“如果太较真的话,不利于行业发展。”

  农机骗补事件频发,的确令人忧心,但不能因噎废食,国家仍应维持对该市场的扶持力度。只是在进行补贴的同时,应不断完善机制,包括农机补贴目录的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加大对不法企业的惩处力度,让财政资金落到实处。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nyjx1958.com.cn/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