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稻客”入川 书写财富故事

作者: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3日 收藏

  又是一年稻熟时。我省各水稻主产区迎来一群熟悉的陌生人——“稻客”。他们犹如候鸟,年复一年,过两湖,下江淮,**后到达终点东北平原。对于大部分“稻客”而言,四川是他们一年征程的起点。他们的存在,缓解了秋收时节时间紧、农村人手不足的困境,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稻客”入川,带来了什么?

  机器入川不适应小田块

  从湖北荆门到四川隆昌,相距970公里。对于邓远超而言,这一路长途奔波,带来的是10万元左右的收入。

  8月23日,中午11时,气温34°C,隆昌县圣灯镇三台村外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台安装了防陷履带的蓝色收割机正在稻田里忙碌。“要得,就240元一亩嘛!”邓远超一边用毛巾擦汗,一边用隆昌方言和当地农户讨价还价。

  “哈哈,他是‘嫁’到荆门的隆昌人。”隆昌县农机局管理股股长杨华军介绍,邓远超,32岁,隆昌县龙市镇大营村九组人。不过,早在7年前,他有了湖北省荆门市的户口。2005年,邓远超前往荆门打工。在那里,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后把家安在了荆门。

  在荆门,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农机的重要性。“2006年,岳父家承包的300多亩田里种植的全是稻子,三台联合收割机三天就完工了。”

  在岳父影响下,他逐渐成了一名“稻客”。2009年,邓远超以23万元的价格购置了属于自己的第**台水稻联合收割机。随后,陆续购进了各式收割机6台。

  由于荆门地区水稻机收竞争日趋激烈,他把目光瞄准了老家隆昌。不过,2010年,他带着6台收割机第一次回到故乡做“稻客”,却并不成功。“车手习惯了在江汉平原和江淮地区的大田块收割,对这种小田块不适应。”

  隆昌多数稻田泥脚较深,收割机很容易陷进去,“找挖掘机拖,一次花费就是1800元。”

  那一年,邓远超和车队在隆昌只待了五天左右,总共收割了1000多亩水稻,每亩毛利70元左右。除去开支,没有盈利,“光收割机就陷进去七八次,将近一万六千元打了水漂。”

  新装备专攻丘陵地形

  回到荆门后,邓远超重新购进了性能更加先进,且更能适应丘陵地区的久保田688型等收割机,并花费数万元给大型收割机安了防陷泥的履带,还对所有的车手做了驾驶技术和机械维修培训。

  2011年8月初,邓远超带着8台收割机在隆昌忙了7天,收割水稻2000多亩。这一次,成功了。他的账本上记录了这次返乡之旅:每天收割水稻300亩左右,机收费200元/亩,总收入60000元;每亩耗油30元左右,一天约10000元;8位驾驶员日工资合计1600元,“刨除机械磨损和其他开销,一天能盈利15000元左右。”

  近年来,油价和用工成本不断攀升,水稻机收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据省农业厅统计,今年我省水稻机收利润为50元/亩。

  今年7月几场大雨,隆昌水稻出现倒伏现象。杨华军表示,“这让水稻机收十分麻烦。”

  邓远超早有准备。今年他带来的新型收割机性能先进,9台收割机能节省18个勤杂工。按照目前的行情,18个勤杂工日工资3600元。“收倒伏水稻也没得问题。”倒伏水稻收割价格已经涨到400元/亩,利润110元。

  截至8月24日,邓远超带着9台收割机在隆昌县收割水稻2500多亩,“算下来,利润跟去年差不多,也是10万元左右。”考虑到油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邓远超很满意了,“明年还要来,哈哈,以后就常驻隆昌了。”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huaxia.com/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