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2018年 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作者: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本站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3日 收藏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袤农村由此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冬意虽寒,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热潮却在不断涌动。图为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花寨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在展示收获的谷子。王将摄(新华社发)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过去的5年,我国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农民群众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目标是让农民有更丰厚的收入、更体面的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民之福祉。乡村振兴气势宏大,它是国家战略,总揽整个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也很微观,可以细致到一户农民的具体生活。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如何增强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需要我们站在过去的积累之上,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质量兴农有奔头

  解决农业效益不高问题,要适度规模经营、拓展农业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这两天,河北深州市榆科镇下博村农民王志永轻松了许多。往年的此时,他在忙小麦冬季田管。小麦耗水大,生长期又降雨少,需要打井灌溉,一般浇3次水。下博村地处华北水漏斗区,打井要上百米才能出水。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国休耕轮作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下博村被纳入季节性休耕试点村。村民们从小麦、玉米两茬变为只种一茬玉米,延续多年的对抗性耕作变为适应性耕作。“地力充足了、化肥用得少了,每亩还能领500元休耕补贴,种植的青贮玉米,检测达标后,直接供应给附近的几个养牛场,价格很好。”王志永说。

  试点休耕轮作和发展青贮玉米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农业的生产与生态功能不平衡,生态功能发挥不充分;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质量发展不充分。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农民的获得感就落到了空处。”农业部农研中心主任宋洪远说,农业效益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

  向适度规模经营要效益。山西省运城市中农乐果业合作社理事长杨良杰在当地拥有众多“粉丝”。合作社通过统一服务带动社员应用先进技术,通过代储代销带动农户抱团闯市场。眼下,他正打造一个果园APP,实现果园生产全程可追溯,统一品牌营销。“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起点,合作社要真正‘合作’。今年,要把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与其带动小农户数量挂钩,引导其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带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说。

  向拓展农业功能要效益。“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景观看头、休闲玩头,农民就能有更多赚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说,“油菜籽的生产效益不高,但连片盛开的油菜花加上地方特色民居形成的亮丽风景,其休闲观光价值还是相当可观的。”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更多考虑产量问题,对蕴含的生态文化价值挖掘不够。今后要向拓展农业功能要效益,把生态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

  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一颗大枣,可当鲜枣卖,也可制成枣饮、枣茶、酵素等200多个产品,增值几倍、十几倍。今年,国家将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修订发布农产品初加工目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针对加工产能与主产区、加工与上下游脱节等突出问题,创建100个产值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打造一批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2018年被确定为“农业质量年”,我国农业将加快由以量为主向以质为主转变。今年,农业部门将制修订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兽药残留标准100项、其他行业标准近200项。开展中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将品牌建设与绿色食品等产品认证紧密结合,遴选推介一批叫得响的农业品牌。加大国家追溯平台推广应用,率先将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将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监管名录,用“二维码”追溯防止品牌假冒。

  新型农民更职业

  随着效益吸引、政策引导、故土情结,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农业,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持续增加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作为‘85后’年轻人,能当选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还能来北京列席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真是想都不敢想。”尽管会议已结束了几天,但广西融安县金色桔韵金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赖园园依然沉浸在喜悦中。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是此前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随着效益吸引、政策引导、故土情节,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农业,在创业创新中实现价值、赢得尊严。

  行走田间,常常会遇到这么一群人。他们有“本土派”,扎根在农村、始终爱农业、力求善经营;有“返乡派”,农村出身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到家乡,带回新思想;有“下乡派”,农科人员、经商人员,为广袤田野带来技术或资金。他们叫新型职业农民。据农业部**新统计,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00万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29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15万个。

  农民发展既要培“新”,也要扶“小”。“乡村振兴要解决农民缺什么的问题。”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金榕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军说:“现代农业建大棚、买农机,投资动不动几十万元,靠农民自己投不现实。”好消息是,2018年,保险部门将健全完善农民风险分担机制,实施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推动在粮食主产省开展3大粮食作物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试点。此外,金融部门将创新金融支农政策,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

  要富裕农民就要提高农民。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说,国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8年起,每年将培育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人才培训政策措施,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力度,引导激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大显身手。

  改革惠农为安居

  2018年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引导更多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看病、上学、住房、养老……一笔笔开销曾让农民增收的步履沉重。岁末年初,有关部门新政策新举措密集出台:让农民早日住上放心房,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18年农村危房补助资金185亿元;推进农村三产融合,相关部委出台意见,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针对涉农资金多头管理、交叉重复问题,多个部门探索建立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今年是农村改革40年,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改革为动力,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让广大农民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的力量汇聚起来。”中央党校教授曾业松说,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要统筹谋划城乡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引导更多城市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麦垄风来,改革活水源源奔涌;春种秋收,广袤田野希望无限。河南省邓州市孟楼镇党委书记李爽连日来参加了多场乡村振兴战略的宣讲。“乡村振兴,好政策接连不断,农民可以大有作为,农村会大有发展。”孟楼镇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承包地确权颁证。目前,全国土地确权面积占二轮家庭承包面积的84%,有12个省份已基本完成确权工作。“2018年是收官之年,除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外,其他省份均应基本完成确权工作。”张红宇说。涉及农民群众福祉的另一项改革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国家将继续扩大此项改革,试点总数扩大到300个,选择有代表性的50个地市开展整市试点。

  乡村振兴战略为亿万农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现代图景,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了新底气,让农民世代居住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有了新希望,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再是回忆。随着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广大农民的获得感会越来越饱满。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paper.ce.cn/jjrb/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