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鲍秋仁:农业机械化托起驻马店农业现代化

作者:鲍秋仁 本站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7日 收藏

  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经组委会初步审核,决定遴选部分优秀文章加以刊发,以飨同仁。

农业机械化托起驻马店农业现代化——驻马店市农机化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综述

  作者简介:鲍秋仁

  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

  “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喷药不下地、栽秧不弯腰”的顺口溜已成为我市农机发展的真实写照。每年三夏时节,我市的广袤田野麦浪滚滚,农业农村部举行的8次全国小麦机收启动仪式有6次在这里开镰,从南往北拉开全国麦收序幕,被称为天下第一镰。

  改革开放40年,从联产承包初期的依靠人力、畜力到农机装备积少成多,再到如今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为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进入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历史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我市农业机械化迎来发展的春天,也涌现了一大批懂技术、会操作、能维修、善经营的农业机械行家里手,培育了更多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中坚力量。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农机装备实现美丽蝶变

  数字记录历史,数字也见证巨变。197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26.2336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951台,小型拖拉机7858台,配套机具11527台,机耕面积654.7万亩,机播面积102.12万亩,机收面积2.6万亩。2017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455万千瓦,农机机械原值87.78亿元,大中型拖拉机10.3548万台,其中80马力以上的1.874万台,大中型拖拉机的配套比1:3以上,联合收割机3.1180万台。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6.02%,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均稳定在99%以上,玉米机播率、机收率分别达99%、75%,花生机收率达85.3%,机械耕整地做到了应耕尽耕,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远远超过全省、全国水平。

  2003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市共争取国家财政资金14.81亿元、省财政资金0.7294亿元,10.3312万名农民受益。我市深入贯彻“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的工作思路,着力补重点、补短板。在补贴倾斜上,对购置大型拖拉机、植保航空器、打捆机、烘干机、花生分段收获机、养殖无害化处理设备等加大补贴力度,对重点农业机械、“互联网+农机”等有关设备设施敞开补贴。在补贴对象上,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在补贴执行上,一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向上争取更多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按照省农机局要求持续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延伸绩效管理,推进绩效管理向县区延伸。二是加强监督检查,提升政策实施满意度。按照省定实施方案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三是指导各县区农机局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农机购置补贴办理程序。在农忙时节为农民群众和广大农机手提供贴心服务,确保颗粒归仓、丰产丰收。

  跨区作业“天中麦客”收获大江南北

  农机跨区作业是在我市农机系统引领下天中农民的又一个辉煌壮举。2010年,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农业农村部主要领导、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启动仪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国家主要新闻媒体和省内多家新闻媒体赶赴现场采访报道。

  目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松花江畔、荆楚大地、天府之国、丝绸之路、青藏高原到处都驰骋着“天中麦客”,跨区作业时间从4月上旬至11月底,收割双季晚稻长达8个月。我市已打造2万多台轮式收割机、履带式收获机,3000多台玉米收获机,10万名农机手走出天中,实现“天中农机”品牌服务总收入80亿元,农机跨区作业收入25亿元。实践证明,通过跨区作业,大幅度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农机手的效益,也提高了本地机械化水平。

  每年麦收有3万多台收割机驰骋在天中大地上,全市小麦收获由初始的半个月缩短到一周时间,解决了过去因天气变化造成的丰产不丰收难题,不仅为秋粮生产赢得了宝贵的农时,而且为全市连续多年实现农业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夯实了中原粮仓的地位。

  通过跨区作业的开展,有效解决了劳动力“长年有余、季节性不足”的矛盾,成为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的保障力量。全市近200万名外出务工农民不再因农忙季节返乡收粮,增加务工收入4亿元以上。

  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一部分外出务工创收,一部分被农机大户聘用,还有一部分从事跨区作业中介、信息、维修及零配件供应等农机经营服务活动,依靠农机走上致富路。

  农机专业合作社政府引导发展迅猛

  2017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30多家(不含新蔡县),今年新增2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8家、部级示范合作社15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4家、市级示范合作社90家。全市在农机部门的引导下,涌现了一大批职业农民、经济人、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等。

  张大生是新型经营主体的领军人物。

  2000年,张大生开始组织车队外出作业,2002年正式成立路路发跨区作业队。在组织跨区作业的同时,精明的张大生还为其他作业机车提供维修和零配件服务。由于张大生懂经营、善管理,他的外出作业队迅速壮大。

  2007年8月,张大生又登记注册了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每年组织150多台联合收割机到四川、广西、广东、山东、黑龙江等地进行小麦、水稻、玉米跨区作业。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收入达5000万元。2008年,三源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评为部级示范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明星农机专业合作社。2018年,他还获得市五一劳动奖章。

  “孙屯农机现象”是农机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形成的。

  2003年,汝南县仅有12台久保田收割机,现在已发展到8000多台。每年5月下旬,“孙屯农机”组成100多个作业队转战湖北、广东、江苏、四川等地,历经6个多月从东北返回,除去工人工资,每辆收割机的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仅此一项,“孙屯农机”每年就为汝南县创收8亿多元,并带动4万多人就业。

  2004年,该村青年机手刘毛旦从广西开始收水稻,辗转到沈阳收稻谷,历时7个月单车纯收入近20万元,被全国跨区作业领导小组授于“全国跨区机收作业能手”称号。

  在美丽的青海湖畔、巍巍的祁连山下,每年7月中旬至10月中旬都活跃着一支来自天中的收割队伍,清一色的迪尔·佳联收割机,规模达到几百台。开发区顺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石大豆和驿城区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沈中明就是这支队伍的带头人。

  每年6月,这支农机大军从参加我市小麦机收作业开始一路北上,6月底到达长城脚下,7月中旬又驱车赶往甘肃省武威市收割大麦、小麦,8月南下祁连山至民乐县收割小麦,之后翻越祁连山进入青海收割油菜,一直到10月中旬返回家乡,作业时间长达3个月,单车净收入5万多元。

  购买拖拉机和配套机具,开展跨区机耕、机播和花生机收作业,成为创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确山县河丰、兴农等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拖拉机为主,每年秋季到许昌市、周口市、漯河市等开展跨区机耕、机播作业,每车年纯收入2万-3万元。花生机收是正阳县的一大特色,以兰青乡周高升为代表的跨区花生机收专业户,每年8月1日到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荆门市、黄石市等进行花生机收作业,作业时间1个月,净收益15000多元。返回家乡后,作业半个月时间,再到黄河滩进行花生机收作业。

  目前,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农机总动力位居全省第一,农机服务总收入位居全省第一,农机跨区作业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就要发展现代农业,这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现在我市农机系统正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合“放管服”政策,结合智慧农业建设、“互联网+农机”,提出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工作思路,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经济作物、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机械化。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40年春风化雨,40年风雨兼程,天中农机人用勇往直前的奋斗姿态托起了农机现代化的小康梦想。站在新的改革开放起点上,天中农机如一艘开足马力的航船,乘风破浪,实现着天中大农业一个又一个梦想!

文章来源:中国农机化协会“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