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徐顺年:为江苏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发挥装备支撑作用

作者:徐顺年 本站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6日 收藏

  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经组委会初步审核,决定遴选部分优秀文章加以刊发,以飨同仁。

为江苏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发挥装备支撑作用

  作者简介:徐顺年

  江苏省农机工业协会会长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江苏农机工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振兴行业为己任,以加快发展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积极开拓,奋力拼搏,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为江苏农机工业发展史上谱写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壮丽画卷。40年来,我省农机工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成功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农机工业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转换,全行业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攀升,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重大和关键农业装备的研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支撑江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能力快速增强,江苏农机制造在全国乃至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江苏工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江苏已成为农业装备制造大省

  改革开放使江苏农机工业进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中央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力促进了农机工业的发展,江苏农机工业连续10年产销两旺,多项经济指标刷新全国纪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装备制造大省。

  (一)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省农机工业增加值304亿元,比1977年增长160倍,年均增长13.5%;农机工业总产值1310亿元,比1977年增长155倍,年均增长13.4%;对外出口交货值8.47亿美元,增长424倍,年均增长16.3%;农机制造企业320多家,增加了80多家,增长33%,农机流通企业800多家,增加了720多家,增长近10倍,2017年由江苏生产的农机产品大约3000多种,40年增长2.7倍。

  (二)主要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40年来,在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我省主要农机产品的生产实现了总量的快速增长,2017年江苏生产的大中马力拖拉机总量占全国28.7%,其中东风农机集团生产的大中马力拖拉机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粮食收获机械产量占全国30%以上,其中沃得农机集团生产的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位居全国第**;高速插秧机产量占全国80%;饲料机械产量位居全国第**;农用内燃机产量占全国2/3,秸秆还田及旋耕机械产量占全国40%,农用轮胎产量占全国80%,均位居全国第**。目前我省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机械、饲料机械和农用内燃机以及特色农业机械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一批行业重点企业快速成长。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市场的强力推动下,我省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一定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及重点企业,也成长了一批有影响的优秀企业家和功勋人物。常发集团、常柴集团、东风农机集团、牧羊集团、沃得农机集团等企业已连续多年分别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全国机械工业及省民营企业百强企业行列。为了搭乘中国改革开放的快车,日本久保田洋马、井关、筑水、佐佐木、金子、美国爱科、韩国东洋、意大利必圣士等外资企业也相继在江苏落户,这些企业集团和重点企业为江苏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对引领行业发展,保障农机市场的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共同推动下,江苏农机工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发展,资本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民营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民营经济成为农机工业的中坚力量。从我省农机工业资本结构现状来看,民营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在农机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营企业为行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民营企业的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税金等占全省农机工业的70%以上,全省农机工业中约有20万人在民营企业就业。常发、东风农机、沃得农机等一批民营企业通过结构调整,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方面已完全具备了和一些发达国家外资同行企业进行竞争的条件。特别是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围绕国家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的总体要求,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积极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成效,部分农机产品开发向高端迈进。

  (二)产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通过40年的发展,我省部分农机产品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集群优势明显,苏南地区已成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性能插秧机生产的聚集区;常州地区已成为单缸发动机生产的集聚区;连云港灌云县周边已成为旋耕机械生产的集聚区;扬州、溧阳饲料机械产销成为全国单打冠**。全省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主机生产企业和配套件生产企业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农业装备产业链。目前,江苏生产的农业装备完全可以满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部分农业生产环节机械化的需求。

  (三)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随着我省农机工业的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些农机企业在保障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主动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提高江苏农机产品在海外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努力探索全球市场运作的新模式。江苏牧羊集团以打造世界级企业为目标,坚持走国际化道路,面向全球进行战略布局,目前企业在全球设有50个代表处,在美国、欧洲分别设立了研究院,通过国际化发力,未来几年牧羊集团将成为知名的世界级企业。常州东风农机集团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在许多国家都有代理商。常发、沃得、常柴、农华智慧、扬州维邦等企业分别在国外设点,在走出去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效,江苏农机制造正在不断向海外延伸。

  三、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江苏农机制造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国产装备的技术含量大幅提升,用户对国产农业装备的满意度不断提高,重点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状况不断改善。40年来,我省农机工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数量、企业发明专利、国家、省、市科技奖获奖数等均位居全国前列。

  (一)农机产品的国内自给率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农机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大致相差50年左右,1978年以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许多企业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农机工业的各项好政策,主动扛起江苏农机制造的大旗,加大技改、研发、基本建设和人才的投入力度,奋起直追,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目前,我省农机产品的国内自给率已超过80%以上,基本改变了先进农业装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机工业新产品不断涌现,截止去年底,全省已有3500多个新产品通过投产鉴定,4200多项产品通过推广鉴定;尤其是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补贴政策后,投产鉴定和推广鉴定产品数量猛增,分别比2004年前增长了8倍和11倍。全省有50多项新产品分别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成果转化和科技发明奖,有40多项重大农机新技术和新装备得到推广运用,一些共性关键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智能化大马力拖拉机、纵轴流全喂入联合收获机、高性能插秧机、蔬菜移栽机、多功能复式播种机、热泵式烘干机、喷杆式植保机、无人植保飞机、智能化饲料加工设备、畜禽粪便成套处理设备、激光平地仪、农机信息化技术装备、花生、白芹收获机械等自主研发的高端装备得到成功运用。一些企业两化融合步伐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推广运用取得积极进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在一部分企业得到较好运用。

  (三)创新投入和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为了加强市场开发,不断培育新动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企业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努力推动农机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升级,沃得、牧羊、常柴、东风农机、常发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分别超过了3%,较好地发挥了创新的引领作用。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也取得了较好成绩,截止去年底,全省农机系统共建立了30多家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其中,常柴、常发、东风农机、牧羊、农华智慧等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常发农装、沃得、常柴分别入围省创新型百强企业。特别是近两年由省农机工业协会会同常发集团组建的“江苏农用动力机械检测中心”和江苏悦达农装组建的“江苏沿海农业机械检测有限公司”的公共平台即将对外开展检测服务。

  (四)产学研用合作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省农机系统许多企业积极主动加强和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推广部门的合作,在项目实施,新产品开发,试验推广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多方位的合作,合作模式多种多样,交流形式推陈出新,协同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江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常州机电学院、南京农机化所等单位与省内外有关农机企业,科研单位率先建立了科技创新联盟,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得到较好的转化。各级农机推广部门,通过推广运用,不断把用户使用情况反馈给企业,主动为企业创新提供第一手资料,我省农机系统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机制已初步形成。

  四、农机工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省农机化发展进程

  40年来,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粮食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农业持续增效奠定了坚实的装备支撑。截止2017年底,全省农村拥有农机总动力达4906万千瓦,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4倍多,各类拖拉机保有量超过100万台,其中大中拖保有量达18万台,与大中拖配套的农机具超过36万台,配套比达1:2,插秧机保有量14.6万台,其中乘座式高速插秧机占50%,位居全国第**。全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快速提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生产方式已一去不复返。2017年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3%。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江苏已率先在全国步入农机化发展高级阶段,并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40年来,江苏农机工业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发展农业装备产业规律性的认识,也为继续推进农机工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同时,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同世界先进制造水平相比,尤其在创新能力、智能制造、质量品牌建设、管理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小企业的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品低水平重复、低价竞争的状况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抵御市场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艰巨,农机工业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制造强国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国务院《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和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力推动江苏农机工业向农机制造强省转变。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做好农业装备产业的信心和决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当前农机工业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加大,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充分认识和重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做好积极应对,又要看到我国农机工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2018年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三农”发展,以及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将给农业装备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多措并举、全力推动江苏农机工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要加强结构调整,积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结构调整是转变农机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自觉性,紧紧抓住农机工业当前的换挡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要按照中央“三去一降一补”和“抓创新,补短板,强弱项”的总体要求,全力破解产品结构不合理和发展不平衡问题,积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集中做好调结构、换动能两篇大文章,不断培养新的增长点和竞争新优势,努力开辟市场新空间。

  三是要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活力。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和关键,要认真贯彻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今年8月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0条政策措施等文件的契机,把创新驱动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要主动瞄准国际农机科技前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作用,让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的科研成果首先在江苏农机企业转化,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努力构建江苏农机工业科技创新发展新优势。

  四是要加强品牌建设,推动江苏农机产品质量再上新水平。在推动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我们必须把品牌建设和质量兴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品牌战略和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机制造由产业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加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机产品的供给质量,使农民心中比较满意的国产农机品牌越来越多。

  五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全行业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科技创新**优先的位置,积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补齐人才这个短板,着力营造留住人才,使用人才,让人才充分展示才干的浓厚氛围,通过引进、发掘、培养、善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江苏农机制造业发展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回首40年的改革开放,江苏农机工业取得的成就,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省将率先在全国建成农机制造强省,使命十分光荣,困难与机遇同在,信心与勇气依旧,改革未有穷期,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为江苏率先在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发挥好装备的重要支撑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农机化协会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
Baidu
map